当前位置:

知县魏源保坝护民的前前后后

来源:兴化日报 作者:任祖镛 编辑:胡权 2024-02-29 16:37:09
 
—分享—



魏源像


魏源(1794~1857)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27岁时全家迁到扬州新城,住在新仓巷“絜园”。道光二年(1822)他29岁,参加顺天府乡试。“宣宗阅其试卷,挥翰褒赏,名藉甚。”(《清史稿·魏源传》)考中第二名举人。

但此后魏源多次会试名落孙山。道光五年(1825)魏源32岁,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入幕,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后协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有《筹漕篇》《筹河篇》《筹海篇》《筹盐篇》《湖广水利论》等。道光九年(1829)他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会试同考官刘逢禄赋诗《两生行》为他们惋惜,“两人皆负才自喜,名亦相埒(liè,同等)”(《清史稿·魏源传》),从此龚、魏齐名。此后魏源捐款为候补内阁中书,能博览内阁与史馆秘阁藏书,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39岁,他又来到江宁(今南京),看到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风景秀丽,就在潭旁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草堂3进,初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建“宛在亭”,为居家、读书、写作之所,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密切,受林之托,以林主持编译近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开始撰写《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被聘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因清廷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著述。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51岁,才“中式礼部会试第十九名”(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但“因试卷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白寿彝《中国通史》)。所谓“文稿草率”,并非内容有不当之处(那就不可能取为第十九名贡士);而是文稿(考卷)誊写时可能因时间紧迫,书写用了行书或草书,不合用馆阁体正楷书写的要求。

当时的科举考试,为了防止考官能从字迹判别考生身份,造成录取不公。每份考卷密封姓名籍贯后编号,再由抄写手誊录,考官只能凭抄写誊录编号的考卷判定名次。名次确定后按编号拆封考生试卷,这才发现魏源的考卷书写不合要求,予以“罚停殿试一科”的处置,要他等到下一科会试后,再和中式贡士一道参加殿试,才能中进士,授予官职。等一科本应三年,恰逢次年乙巳恩科开考,他“补行殿试第三甲,奉旨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可见他是甲辰科会试通过后,在乙巳科补行殿试,才中三甲第93名进士(《明清进士题名录》)。

可能由于《清史稿·魏源传》说他“二十四年成进士。”现在有些研究文章也都说魏源是道光二十四(1844)进士。“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魏源“人物生平”中也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但魏源中进士不是甲辰年,而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因此“百度百科”和“搜狗百科”都应予更正,避免以讹传讹。

还有文章说魏源“道光二十四年进士试落第”,也不正确。凡是会试通过,取得贡士资格,参加殿试全部录取,只有一、二、三甲等第之分,没有“落第”之说。他已通过会试,只因“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并非取消“贡士”资格,不可能“落第”。

道光二十五年(1845)秋,魏源52岁被分发到扬州府东台县任知县。他在任上能“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邵阳魏府君事略》),做到尊重德高望重的老人,惩办黑恶势力,大家心悦诚服。任职仅九个月,因母亲去世丁忧离任。他在东台任知县时间短暂,又“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为前任县令赔垫漕运所亏欠的官银四千两),全家数十口,生活困难。丁忧卸任后寄居在朋友家里,母亲的棺柩“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后靠亲友帮助,才将母亲棺柩运回故里。

守孝27个月期满除服后,魏源56岁署(代理)兴化知县。兴化从清乾隆18年(1753)以来,连遭水灾,地方官集民工筑圩保护农田、房屋,使兴化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尽管如此,如果夏天或秋初连降暴雨,淮河、运河水位猛涨,决堤放坝,兴化仍是一片泽国,因而多次发生放坝与保坝之争。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秩官表·知县》有“(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湖南邵阳进士。湖河盛涨,保坝有功”记载。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宦绩》魏源有传,其中“保坝”一事记载较详细:

(道光)二十九年署兴化县。视事三日,闻高邮河湖盛涨,开坝期亟。时河员利于开坝,已将下江诸闸全闭。乃星夜诣总督陆建瀛行署,击鼓请饬。河厅各员迅开运河东岸二十四闸,分路宣洩。即开坝,亦以处暑为期,永著如令。是年下河七邑获庆更生,源之力也。

具体情况是:魏源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到任三天,因初夏以来高宝湖、洪泽湖水位高涨,当时管理河道的官员把运河排水到江的闸都关闭了,要开下河坝放水,兴化等下河各县就要被淹。魏源到高邮与河厅官员力争无效,因河厅官员是条条管理,上有河道总督杨以增领导,不受地方官员管辖,只受两江总督节制。他就连夜赶到江宁两江总督衙门,求见总督陆建瀛;但县官级别低,门役不予通报。他急于保坝护民,不顾门役阻拦,不怕总督反感,就在深夜亲自拿起鼓槌,敲击总督衙门口的大鼓以惊动总督,达到求见目的。鼓声隆隆,夜阑人静时更震天动地,传进内衙,惊动了已就寝的总督陆建瀛。陆当夜听了他的报告,赶忙到高邮查看,接受了魏源请求,命令开运河东岸24座闸放水,减轻下河堤坝压力;规定即使必须放坝,也要到处暑(下河地区的早籼稻“六十黄”“吓一跳”处暑时已收割),并且这一规定以后不允许改变。

因多阴雨,水涨坝危。魏源又亲自带领民伕赶到高邮,日夜加固大堤,还带了兴化北窑村的窑民去潜水护坝。因北窑村烧砖之土都是取乌巾荡水下淤泥,窑民潜水能力很强,派他们到堤坝水下护坝,可防止高邮派水鬼潜入水中挖松坝基倒坝。其间因暴雨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猛烈的西风卷起巨浪冲击堤坝,形势危急。魏源不听劝说,坚守堤上,他甚至不顾狂风暴雨,在水漫大堤时,伏在堤上以身挡水保坝,大声呼喊祈求苍天,愿“以身贷民命”,用自己的身体换取兴化百姓的生命安全。

终于雨止水退,堤坝安然无恙。当魏源带领保坝民伕返兴化时,全城轰动。官员和士绅到大南门外老坝头恭候,市民在沿街两侧夹道欢迎,队伍从老坝头一直排到县衙门口,长达两三里路,真正是万人空巷!沿街各家商店在店前都摆了香案,上香、点蜡烛迎接;魏源和民伕经过时,商家还放鞭炮庆祝,并向魏源敬酒或献茶,如同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士。

由于魏源奋不顾身,竭尽全力保坝护民,这一年下河七县都免遭水灾,获得丰收。秋粮丰收后,兴化民众都十分感激他,把收获的稻子称为“魏公稻”,并送给他“保障淮扬”的横匾,悬挂在知县大堂之上。魏源代理兴化知县仅一年,除保坝、修堤外,他还修建书院、办育婴堂,为民办实事。

清代后期盐政由督抚兼管。道光三十年(1850),魏源署理兴化一年期满,他因深夜击鼓保坝,敢于担当的作为,给两江总督陆建瀛留下深刻印象。当时两淮盐场管理不善,淮北盐场盐课缺额尤甚。陆建瀛就指派他整治两淮盐务,兼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属淮北海州分司运判。在运判任上,他排除阻力,整治有力,使淮北盐课倍增,并能用以补足淮南盐课缺额,还筹银二十万两,作为高邮、宝应西堤岁修费用,成效显著。咸丰元年(1851),魏源仅当了8个月盐官,就升任高邮州知州,还兼任海州分司运判。

在高邮,他筑高邮湖大堤,植榆柳,方便湖上船只避风浪;改建文游台为书院,培育人才;利用公余时间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魏源60岁,完成了《元史新编》。就在这一年二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从南京沿江东下,二十三日攻陷扬州,九个月后才撤离。为了保境安民,防御太平军,并防止被太平军击溃逃跑的扬州官兵沿途抢掠,魏源在高邮办了团练,还镇压了湖西太平庄响应太平军的起义民众;却因在递送江南太平军军情驿报时,“屡将急递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被咸丰帝以“玩视军机”革职。后来副都御史袁甲三奏请“以剿办安徽颖州府‘捻匪’出力”而复其官。他因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世乱多变,因而辞职,举家迁居“自古昭阳好避兵”的兴化,寄寓西寺。

魏源晚年在兴化西寺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六年(1856)秋,他去杭州游览,次年(1857)农历三月初一(公历3月26日),在杭州东园僧舍去世,终年64岁,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为了完成受林则徐所托而编著的《海国图志》,先后征引历代史志14种,古今各家著述多种,还有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在道光二十二(1842)完成50卷,刻印于江宁。道光二十七到二十八年(1847-1848),魏源丁忧在扬州家中,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刻印于扬州。其后在任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期间,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外国人的著述,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多种著作,扩充为百卷本。当时太平军北进,威胁扬州,他考虑到兴化水网纵横,出行靠船,交通不便,刻书比较安全,就特地选在北郊平望湖旁东罗村天宁寺刻印,咸丰二年(1852)完成。

魏源编写刻印这补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国人了解“夷情”,习其“长技”,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书中他率先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魏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兴化民众因有这样一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坝护民的县令而骄傲,也为他在东罗村天宁寺完成100卷《海国图志》的刻印而自豪。



海国图志卷十



魏源海国图志卷一



日本明治三年所印海国图志



魏源古微堂内集


来源:兴化日报

作者:任祖镛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