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魏得丰:品读魏源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周雪 2023-11-13 10:55:23
 
—分享—

图片.png

湘西南隆回县的寺门前镇,因明代在此设置隆回巡检司得名。距离寺门前镇三公里远一个名叫学堂湾的地方,金水河宛如一个苗条而简约的江南村姑,娉娉婷婷在学堂湾转了半个圈后又袅袅娜娜地一路逶迤东去。

远处一座连着一座层层叠叠起伏不定的山峦中,三座山峦的山尖并排耸立,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笔架,遂得“笔架山”之名。笔架山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山峦一起挤挤挨挨地环成一个扁扁长长的圈,把学堂湾和金水河都圈在里面。

在学堂湾沙洲上,有一座木结构四合院里,四合院与笔架山遥遥相对。1794年4月23日,魏源在这座四合院中呱呱坠地。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魏源从小勤奋好学,七岁在家中厢房二楼的家塾开蒙。“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母亲怕他熬夜读书伤神, “每夜定,灭灯令其卧”。魏源却等父母熟睡后,“潜篝火被底翻阅”。据说因魏源整天呆在家塾楼上读书,以致他家中养的狗都不认识他。当他偶而下楼时,狗竟追着他吠叫不止。

魏源九岁应童子试,县太爷出“杯中含太极”句,魏源以“腹内孕乾坤”对,语惊四座。十四岁参加县学考试获第一名,与当时的何上咸、石晶化并称三神童。

1813年,刚满二十岁的魏源为拔贡,走出湘西南一隅的邵阳,来到湖湘文化学术中心岳麓书院进修。这次进修,魏源全面系统接受了湖湘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还让他有机会结识了一大批师友,也是他行万里路的开始。

1814年,魏源随北上京师游学。彼时清王朝已是腐败不堪,民间怨声载道,河治不修、水患严重, “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

一路北行,使魏源对民不聊生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到达京师后,魏源治汉学,习宋学,研“朱子学”,还常和龚自珍、林则徐、陶澍等人一起饮酒赋诗,切磋学问。京师游学,进一步拓宽了魏源的视野,促进了魏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823年,魏源第一次参加会试,由于未按科举制度的繁琐文风答卷,未被录取。1826年,魏源再次参加会试,评卷人刘逢禄称其试卷“经策奥博”,却因触及时政与龚自珍双双落榜。刘逢禄十分惋惜,写下《两生行》一诗,称魏源为“无双国士长沙子”,龚魏自此齐名。

1825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魏源为幕僚,魏源开始涉足筹划政事。

“忧乐常存报国心”

魏源二十岁时曾作一副对联: “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可是东风不与“魏公”便,纵观魏源一生,虽有两次短暂为官的经历,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他人当幕僚,心中的“凌烟阁”梦破灭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岁月中。但无论为官还是做幕僚,魏源都心系国家安危、民众冷暖。

1849年,五十六岁的魏源署江苏兴化县令。历年来,因河道年久失修,包括兴化在内的下河七县,每年稻谷黄熟时,也是洪涝灾害日,百姓深受其苦。魏源上任,适逢一年一度的洪灾肆虐下河地区。河员害怕担责,决定启坝泄洪。百姓怨恨之声不绝,数万人集结坝前陈情哀告。魏源上任三天,组织全县民众奋起护堤抗洪。在河臣坚持启坝时,魏源顶风冒雨扑倒在堤坝上,以身护堤,声言要启坝就先让洪水把自己冲走。民众感动,人人奋力,堤坝得保,当年洪魔终得治,下河七县民众皆受其惠感其恩。

自明代开始的漕运,到清代末年,“军船行数千里之运河,剥浅有费,过滩有费,屯官催攒有费,通仓交米有费”,故而“丁不得不转索于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官方负责的河道漕运已成为官吏贪腐和盘剥百姓的温床。魏源在做幕僚时,大胆提出了改变运道和运输方式,将官方负责的漕运改为私人经由海道运输。海运实施后,不仅遏制了官吏勒索百姓,减轻百姓负担,还提高了运输效率,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官府垄断盐业运输和经营始自春秋时期,发展到清末,“盐为利薮,官为盐蠹”。政府垄断盐务运销不仅为官吏中饱私囊提供了便利,还使私盐贩卖猖獗,造成税利大量流失。魏源提出打破政府垄断运销,采用自由运销,并创设票盐制度,促进盐业市场自由竞争流通。1848年,总督陆建瀛依魏源之议, “改行淮南票盐”,结果“成本减轻过半”。成本减轻,直接导致盐价降低,最后百姓受惠,官府税增。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设若造化不弄人,魏源能成为晚清股肱之臣,给他一个支点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么魏源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经学家,应该还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当然,无论如何,以魏源的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改变晚清大厦将倾的命运的,但他或许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引领和推动晚清国早曰“睁眼看世界”。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魏源一生忧国忧民,可内忧外患的晚清却一次又一次地和魏源的容智失之交臂。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魏源只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经世致用”思想化为浓墨,用如椽巨笔著成洋洋洒洒包括《海国图志》在内700万言的鸿篇巨著,以期唤醒国人“睁眼看世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奋发图强,最后实现富国强民。

《海国图志》是魏源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其他相关国外资料编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地理、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初刻50卷,后经修订、增补成百卷。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叙》),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是中国历史上把学习西方“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层面认识的第一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海国图志》问世之后,当时在国内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人,都没有也无法认识其真正价值,致使其现实意义难显于当世。

应该庆幸的是,多年后,《海国图志》最终还是启迪了中国近代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先后影响了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派、洋务派、戊戌维新派,引领中国近代一批救亡图存的有识之士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九泉之下的魏源,亦当为此获得些许慰籍。

图片.png2.png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周雪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