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丨钟志红:在魏源墓前的遐思与仰望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4-01-05 09:21:02
 
—分享—

魏源, 华夏历史的一枚明珠, 镂空在时光岁月 , 格外光鲜和醒目 ——当我站在杭州阔石板路的后山、 特别是魏源墓地映入眼帘时, 只觉得热血喷薄——无以言状的体味,纵深我遐思与力量的直径。

也许, 人到天命之年, 几十载的春秋风雨腐蚀了审美的锐气, 激情难寻触发点。 而这种麻木, 恰恰对惊鸿乍现充满期盼。 于是, 我心不甘地游走于名山大川, 找寻一个个闪亮美丽的坐标: 或站在“平沙莽莽黄入天” 的西北荒漠, 以馕果腹的同时, 低吟着阿凡提小调; 或牵着一匹马驹穿梭在敖包间, 不时仰天吼一句“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 你心中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 或心有余悸地来到珠峰脚下, 凝视转经筒与阳光的默契……可是, 在我的旅行日 记里, 依然只有蜻蜓点水、 素描静物的速写文字——远离从眼睛到心灵的体味、 山水到人生的悟道,何谈触景生情。

彼时, 置身于魏源墓前, 鲜见人头攒动的场面, 唯有郁葱的草木恪守这片土地的宁静, 轻弹悠远的古韵。 的确, 假寐的墓碑着实远离城市的荧光, 以默为辩地史记昨日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剪影, 传递一方黎民以此为荣的美誉——当“魏源先生之墓” 的碑文在眼帘中逐渐清晰时, 我不知道这座景物可是一帧黑白相片, 还是木刻作品? 更不知道, 是春秋流年已老, 还是自己因步入暮年、情感已然残花败柳?

当无法拒绝的风, 助力我拾阶而上, 那剪不断、 理不乱的情结紧裹我单薄的身躯。辽阔的天空, 被浓郁的阴霾挤压, 仿佛在预告一场风雨一触即发。 正当我犹豫是否躲入避风港时, 一对衣着时尚的情侣走过。 与其说是邂逅, 不如讲是闪亮: 小鸟依人的阳光女孩, 回眸的莞尔灿若莲花, 恰似一道撕开阴云的彩虹, 让人对美好的向往, 有着身不由己的追寻,因此排斥我内心的沮丧。

牵手的情侣, 伸展我平视的目 光, 瞬间察觉墓地传来的低喃, 刻意与我对白, 让人凝视“睁眼看世界” 代言者的英气, 在每阶石梯錾刻下一行行高海拔的文字。 如果说,近代史是一根经线, 那么脚下的小径便是一根纬线, 链接起后人对这位清代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的敬仰和纪念, 指南我潜心于这片土地的深处, 去品读那一行行无字的珠玑。

是的, 不改坚实与冷峻的山水, 笔直地延伸至远方的正道, 咫尺之距的墓碑, 以一枚枚鲜活的元素, 洇润《海国图志》 的力量与荣光。 这, 与其说是一种共情, 毋宁讲是一种共识, 频敲山河的激情, 高分贝地震撼人心, 让人在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度, 看到湔洗耻辱的航灯, 为此而初心不改、 砥砺前行。

一粒沙砾, 一绺风雨, 不知见证了几多烟云星火、 岁月留痕的传奇, 定格几许春去秋来、 新人旧故? 白驹过隙的纹理, 一道道地逶迤我们的父辈、 乃至父辈的父辈们血洒疆场、 不屈不挠的跫音——远离高频率、 快节奏的灯红酒绿, 漠视轻浮暧昧的纷扰, 就这么吟哦在无垠的星空下, 纪实并保鲜一路走来的日日夜夜, 向未来交付它所承载的义务与使命。

境由心造。 这时, 一束久违的阳光戳破阴云, 投放在墓地的每个角隅。 虽是一鳞半爪的明亮, 但不动摇其热烈的殷勤。 我移目那一道金光,最终定格在一位老人身上。

老人蹒跚而至, 难以拒绝阳光的盛邀?我注意到他对我的注意, 并不影响他的专注, 也不破坏他的眼睛通过树梢到太阳的三点一线。 朴素的行头, 与间断的咳嗽相融一体, 有着从斑驳中走来的隐喻。 我还注意到, 他孱弱的身子支撑起望天的表情, 翕动的嘴唇早将缺失的牙齿出卖, 但不足以影响他岩石的脸颊, 棱角分明。 我揣测, 他可是墓碑的守望者, 还是这片土地的守卫者? 目光是明亮还是混沌, 与魏源有着怎样鲜为我知的经历和故事? 可能平淡无奇, 或许惊涛骇浪。 至少, 他惯性的席地而坐, 用指轻拭石碑,让相濡以沫的关系昭然若揭……

诚然, 墓地在老人和情侣眼中有着天壤反差, 正如魏源在每个人的笔端或心中的位置与分量, 难以一统的格局是我无论如何也解读不了的。 但, 我没有理由忽视魏源“变古愈尽, 便民愈甚” 的思想与主张, 胸怀大志、 革新图强的形象和品质, 成为中华民族最是闪耀的一枚符号。 正如这座石碑, 没有芬芳, 远离掌声, 甚与啴缓柔媚、 诗情画意毫无干系, 但能让我信手触摸到一种精气的锋棱, 一行澎湃的诗句, 而这种基因世代相传、永葆活性。

我眷恋与魏源墓碑共度每一分秒。 仰望一羽苍鹰徊翔, 聆听天籁余音, 感悟花好月圆的张力, 就不难理解“ 经世致用 ” 的精髓: 风雪与硝烟、 薄凉与热情, 摧毁的只是沉浮世俗的虚荣, 塑像的方是纵横驰骋的不畏艰辛, 一往无前的情怀与哲理, 绝非长篇文字所能准确注解的美学逻辑。

千里疾风万里霞, 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历经风雨洗礼、 日月熔铸这种精神, 附丽新时代的新活力, 亦拴紧我永久的遐思与仰望:因美而存,品史而在,唯真而行。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