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丨贺树源:都梁再考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4-01-04 08:22:44
 
—分享—

都梁考,准确标题应该是“今邵阳地区古都梁考”。都梁的地名比邵阳市区最早的中央管辖地名早一百多年出现,所以前面应该有“今”字,同时,都梁这个地名也出现在江淮一带,如《太平寰宇记·卷十六》有都梁宫、都梁山、都梁驿等名称,《资治通鉴》有唐威通九年(868)魔勋攻“陷都梁城”,所以需加“邵阳地区”。都梁是古代地名,所以加“古”字。

应该已有多篇《都梁考》,如何光岳写有《都梁考》,笔者看到过的有关考证都梁的最好文章是第一部《隆回县志》所附考证。考证中的结论虽然也算正确,但其论证杂乱且论据不是太充分,特别是志中的大事记对本县源流的记载既简陋更有错谬,所以专写此文补正。

有人说盱眙县古称都梁,但没有发现正式史料。都梁县级地名应该开始于都梁侯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前124)封,八年后元鼎元年(前116),刘候嗣,共传六世,刘佗人时被篡位的王莽废除。参见后附截图:《汉书·卷十五王子候表》。不过,这个表中有个错误,汉武帝封的不是长沙定王子定,而是刘遂,刘遂是《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记录的,只是司马迁因为逝世,仅记录一代。司马迁的记载是正确的,因为《汉书》中的“定”王子“定”不合中国人命名礼法,而且《水经注》也说是刘遂。

后人的一些可查的记录更加详细。“都梁敬侯遂,长沙定王子,元光五年封,遂蕊子顷侯候嗣,候薨子节侯弘嗣,弘薨子原侯顺怀嗣,顺怀薨子炀侯容嗣,容薨侯佗人嗣,王莽篡位绝。”宋代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二百八十二宗室部·承袭》亦有相同记录。

公元9年,王莽建新朝时都梁国除,历133年。《汉书·卷九十九》2040页:平帝刚立时,王葬“建言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2053页:元始“五年(5)正月……封孝宣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2073,始建国元年(9),王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汉氏……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2081页:二年(10),“五威将帅七十二人还奉事,汉诸侯王为公者,悉上玺级为民。”帮助王莽称帝的“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匆罢,赐姓曰王”。

都梁国始隶于桂阳郡,但很快变成零陵郡的一员。元鼎六年(前111)析桂阳郡东部置零陵郡,都梁侯国入。废侯置县后,整个东汉,都梁县都属于零陵郡。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上》723页:“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

笔者认为,都梁国较小, “小侯不过数十里”本就是国家政策。当时的周边几个侯国都小,卑湿贫脊、偏远荒蛮,地少人少,有的还须到北方富庶地谋食邑。东汉开始的都梁县则不断扩大,直到管辖资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如今隆回、武冈、洞口、城步等。这些状况,与当地的人口变化也有关系。《后汉书·卷三十二》: “零陵郡……十三城……口百万一千五百七十八……都梁有路山,夫夷侯国。”《汉书·地理志上》723页:“零陵郡……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县十……始安、夫夷、营浦、都梁,侯国。”这些史料说明,汉武帝时,十多个县的零陵郡,入籍人口不足14万,而200多年后,增加到超过百万。

都梁对其上游的管辖也可能经过多次反复才最终确定。如《水经注》讲到武冈名称由来,与后汉讨伐五溪蛮的一次战争有关,说明东汉建立很长时间还没有完全确定对武冈的统治。自从王莽蛮,湘西等西南地区的战争之门从此打开,大仗小仗不断,直到民国。其中王莽开始到东汉前期的战争就绵延几十年,到马援征五溪才告一段落。

查《三国志》无都梁,说明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曾经省都梁于昭陵(晋代避讳司马昭改为邵),但吴时又立高平男相。晋武帝“以孝治国”,遵循“举逸民,继绝世”儒家礼制,恢复先世先王的故土,承继先世先王的宗祧。“复置都梁于汉故都梁”在情理之中。其后,直到隋朝,正史对都梁都有记录。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343页): “邵陵郡吴置。统六县,户一万二千。邵陵、都梁、夫夷、建兴、邵阳、高平。"

《宋书·卷三十七·志二十七》[4]湘州(912页):“邵陵太守,吴孙皓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都尉立。领县七。户一千九百一十六,口二万五千五百六十五。去州水七百……武刚令,晋武分都梁立。建兴男相,晋武帝分邵陵立。高平男相,吴立。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南高平,后更曰高平。都梁令,汉旧县,属零陵。邵阳男相,吴立曰昭阳,晋武改。扶县令,汉旧县,至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案今云扶者,疑是避桓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云。”

《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215页):邵陵郡,都梁、邵陵、高平、武刚、建兴、邵阳、扶。

《梁书》卷十二(189页):韦睿“(梁)高祖即位,迁廷尉,封都梁子,邑三百户。天监二年,改封永昌,户邑如先。”梁有都梁县。

《陈书》没有发现都梁,但《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794页):“长沙郡旧置湘州,平陈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五……邵阳旧置邵陵郡,平陈,郡废,并夫夷、都梁二县入焉。”说明陈有都梁县。

从公元前124年到589年隋统一,除三国有一段时间外,多数时候是有都梁这个县级名称存在的。都梁县级名称存在了约七百年。

《桃洪镇志》大事年表第6页: “隋唐时,黄花洲村(现在的隆回县城边)窑址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龙窑遗址8座。”这反映都梁除县后,仍然繁荣。

都梁县(侯国)城址到底在哪里?《桃洪镇志》437页:1986年出土澄水汉墓群,面积约5000平方米,199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无独有偶,澄水上游几公里离芙蓉山不远的三阁司镇中洲村资水岸边台地上,又发现汉墓群,面积约1500亩,封土堆无存,券顶砖洞室,墓砖青灰色,饰对角几何纹、水波纹、斜方格纹等。

这些说明,汉代开始的桃花坪一带不简单,至少与一个县级单位相符。埋在地下的文物也许保存得久些,但地面的上木质为主的建筑是不可能保存得太久的,没有特殊机遇,也许都梁官府衙址是无法考证了的,能够确定大致地点就不错了。

《桃洪镇志》第八篇第一章第一节:今桃洪镇横江社区有古“都梁县”遗址。有都梁县“县衙”墙脚遗址,有“书房塘”遗迹,有“锯死塘”遗迹(行极刑的地方)。横江古县城,地势壮观。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南岸峭壁矗立,北岸峻岭叠障,有天险地利之优势。

笔者认为,《桃洪镇志》引用的这些资料,也不一定是县衙遗址,也可能是渡口管理机构等其它机构的遗址。七百年中,侯府与县衙的位置是有可能变迁的。前期,应该在隆回县城附近。光绪《武冈州志》卷二沿革表记载:“都梁,太康元年(280)复置治于资水北,建兴之东。”《武冈州乡土志·沿革表》记录一模一样。“都梁山在武冈东北一百三十里,汉以此名县”这与唐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第30》和宋祝穆在《方舆胜览卷26》中的记录一模一样。武冈县城到隆回县城应该是150里,但唐朝时的邮传里程不太精确,一般都记为130里。

也有都梁县城不在今天桃花坪一带之说,“今冈东五十里有汉都梁故城”回。这里是后来的建兴县城位置。为了更好地管理武冈等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地区,都梁县城前出是可能的。特别是在没有武冈县的那段时期,更可能把都梁县城向武冈方向移动。武冈县与都梁县的重迭时间不多,都梁建立后约四百年才有武冈县,武冈县建立后又曾撤并入都梁县。宋朝欧阳编撰的《舆地广记卷26》中有记载: “武冈县,二汉都梁县地,属零陵郡,晋武帝分置武冈,属零陵郡,宋因之,后省入都梁县。”

明李贤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明一统志卷63》: “都梁城,在武冈州城东五里,汉为县,长沙定王子定(名字都抄写错误)封都梁侯国于此。”这种说法应该是无稽之谈。要么是记录错误,把所依据的资料中的五十里写成了五里,在古代书写与印刷技术下,这种错误是常见的,《四部丛刊初编·水经注》中,对“资水”所选版本的抄印纠错就达六处。要么是当时的武冈城确实修建了一个这样的建筑或设施,好像当今的武冈城也有一些都梁为名的景点建筑一样。但是,多数史书并没有“都梁城在武冈州城东五里”这样的记载,如到了清代末期,光绪《邵阳县乡土志》编绘的《邵阳沿革大略图》还在现在隆回桃洪镇的位置,并特别标示“汉都梁侯处”的注文。

一个小地方,能够从史书上查阅到二千余年的这么多信息已经很难得。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