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丨张忠俊:魏源——晚清儒家转型近代化的先行者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4-01-16 09:50:25
 
—分享—

所谓儒家是指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其实儒家最早的源头是西周的周公所创,周公所创儒家,表面上是儒家,其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与道家均来源于《易经》,儒家来源于《易经》君子人格与文化。

例如,“谦”卦初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今译:“谦”卦初爻首句“谦谦”,叠用卦名。而“君子”一词已见“谦”卦卦辞“亨,君子有终。”此爻辞义为:谦而又谦,君子可以渡过大河,占断语为“吉”。

“谦”卦三爻:“劳谦,君子有终,吉。”

今译:“劳谦”,即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有终”,已见卦辞。此爻辞义为:能做到“劳谦”,则君子就会有好结果,占断语为“吉”。等等

《周易》爻辞中涉及“君子”的句子共有十多处。

包括“敬畏、谦逊、不贪、自强、独行、诚信、变革”等几个方面。

一、儒家“初心”有哪些呢

1 . 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

孔子谈到立国之本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说,一是要让百姓吃饱饭,也就是今天讲的民生中最基本的问题;二是要有足够强大的国防力量,让国家能够得到安全保障;三是要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诚实守信的风气。只有这样,国家方能建立和稳定。

2 . 孔子总是站在百姓立场讲话与思考:

《论语·先进》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明鼓而攻之可也。

周公是被封于鲁国的始祖,是鲁国的国君初祖。

今译:孔子说,季氏家族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够多了,比始祖国君周公还多,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冉求你作为我的学生,还公然替他设法找钱,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这就等于拍季氏的马屁,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所以孔子生气的说,这个人已经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的去攻击他了。

3 . 伦理观:

“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

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应不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

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汉朝建立后,初期采用道家“黄老学说”治国,表面用儒家,儒表道里,儒家与道家联手,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景之治”汉民族政治,文化,科技初步基本成型,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二、从董仲舒开始偏离儒家初心

汉武帝当政,大儒董仲舒上书倡导儒学,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术”,是为帝王统治的“术”,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董仲舒主张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得到汉武帝认可,于是开太学、设博士,全国普及教育“儒家思想”,同时把一切符合孔子思想价值观的百家文化,一统归入“儒家学派”,并通过太学选拔官吏,鼓励地方“举孝廉”。

“儒家思想”终于占领权力中枢,皇帝都不敢违背儒家规矩行事,巩固了大汉王朝。

在“忠、孝、仁、义”理念指导下,“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评价标准,成为了社会公共行为准则。

三、以道儒两家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衰落转折发生在宋朝

盛唐“贞观之治”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顶峰,中华文化的衰退转折则从宋代开始,其代表:(1),是学术上朱熹的“理学”,(2),政治上宋朝的治国理念,重文轻武及一系列国策。

(1)首先朱熹片面强调等级制单方面的权利,宣扬愚忠,宣扬奴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儒家的初心,君臣之间的各自独立,互相选择没有了,夫为妻纲,丈夫死后,妻子要为丈夫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如果说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开始偏离孔子“初心”,朱熹则背离了孔子的“初心”。朱熹师从程颐、程颢兄弟,开创了中华儒学的一个新时代“程朱理学”,在尽量满足统治阶级利益的目标下,提出了集“儒、释、道、法、杂”各家思想观念于一体的,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理念的学说,“程朱理学”杂糅汲取百家,重塑民族信仰和人生价值观,把“人心向善”的本性提升到不可不服从的天性,把孔子思想中的仁爱、忠恕观念上升为天理,完全抛弃了“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和“以民为本,百姓立场”的核心理念,成为统治者约束整个社会的思想暴力武器。

历朝历代为丈夫守节的寡妇立碑,数量少,仅几百块而己,宋朝为守节寡妇立碑多达一万多块,为中国之最。女子缠脚的陋习,也由宋朝首创,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用极端化取代了中庸之道,以民为本变成以皇权为本,站在百姓立场变成站在官府立场。

(2)宋太祖执政理念。赵匡胤说道:“—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

这段话说出了宋太祖的执政理念,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质是用兵权换特权,換腐败通行证,所以宋朝政治一直腐败,由吏治腐败到全民腐败,纵有四面外敌,统治者仍设法求和享乐,忠臣,贤臣,良将均没有好下场,整个北宋,南宋政治都是暗黑,让人看不到希望,统治者只是个维持会,统治者腐败享乐,广大人民勤奋的创造财富,如此而已,直到南宋灭亡。

在朝廷的舆论导向指引下,更多的读书人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沉迷在流行的各种娱乐文化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就是对官僚士子糜烂生活的形象概括。

我们曾经号称“强汉盛唐”,那个时候的人民是进取的、质朴的,没有那么夸张的享乐,繁华是伴着土地、疆域、资源总体的增加而来的。

而宋代在国土萎缩、四面楚歌、每天挨打的情况下,还能醉生梦死,中国文化由此走向了内敛衰落,失去了创造力,中国健康向上、张扬的东西没有了。宋朝亡国说明,要想一个国家,民族灭亡,其实很简单,只要道德沦丧,官腐民败,很快就会亡国,不仅中国如此,西方罗马帝国也是从元老院腐败导致灭亡。

唐朝贞观之治说明,要想一个国家兴盛特别艰难,帝王首先要管好自己,中国有几百位皇帝,只出了一个唐太宗。

孔子倡导以德治国,多么有远见,德不配位遭致灭亡的帝王太多了。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什么是正?正就是政治清明,贞观之治就是典范。

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真是了不起!

“程朱理学”和法家,在明朝,清朝时期大行其道。由于明清帝王的家学渊源无根底或简陋,皇家对文化阶层和汉人始终恐惧和仇恨,以至于清朝后期,儒家和诸子学说已经被执政者篡改的面目全非,成为了统治者压迫百姓的美丽借口和文化扼杀的理想工具。

四、明末清初产生的“朴学”,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学的初心,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

“朴学”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朴学”影响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及众多变法维新人士及革命志士。(“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另一个思想来源则是近代西方思想)。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反对“程朱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注重广求证据,开清朝“朴学”风气。影响到魏源、龚自珍和林则徐,推动了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明亡后,黄宗羲抗清隐居,拒不仕清。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阳(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先世为中古士族太原王氏,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朴学”三位大家,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反清朝,人生不得志,将理想寄入学术写作之中,决不向现实屈服,这与孔子当年坚守理想,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人生境遇何等相似!

因此,“朴学”才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家“初心”和道家的“初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是应肯定,发扬光大的,从汉代董仲舒开始偏离,到宋代“程朱理学”背离儒家“初心”,直至明朝,清朝,“程朱理学”这一派儒家衰落至谷底。

这一派“儒家思想”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万恶的“封建礼教”了,成为“吃人礼教”,成为了“皇权专制社会”统治者为富不仁、欺压良善、泯灭人性、摧残文化的御用工具。

另一派儒家是明末清初产生的“朴学”,继承了孔子原始儒学的初心,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推动了“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朴学”是中国版“文艺复兴”,“朴学”和道家的“初心”是中国版“思想启蒙”。

五、晚清儒家魏源其人与思想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是最早提出“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也是极力推崇向西方学习的新锐人物。

魏源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喜爱读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父母怜其辛苦,常常催他早些休息,而他则在父母休息之后,再偷偷“以被遮灯”苦读。二十岁时,魏源就被录为“拨贡”并获得朝考资格。后来,他随父亲入京,在京城里遍访名师虚心请教,很快便声名远播。嘉庆1819年,魏源顺利考取了副贡生,三年后又考中举人。如此顺风顺水的人生,让魏源得意至极。此后,他进入直隶总督杨芳家里当家庭教师,接触到边疆防务等等,于是开始研究地理并关心边陲安危。

道光1826年,魏源踌躇满志参加会试但却落榜,巅峰前途瞬间跌入低谷,让魏源倍受打击,此后数年,魏源对科举考试敬而远之。

没有官职也不能宅在家中,魏源开始了幕僚生涯。幕僚生活比较清闲,魏源一边开始学术研究,一边做盐商代理,学术还没研究出结果,生意却做得红红火火。于是,魏源从小地方迁入扬州生活,并被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邀请,进入督府协助盐务改革。

魏源对盐务工作得心应手,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比如实行盐票制等等,陶澎对此大力支持,并选中海州做试点,结果盐务改革颇为成功,不但偿清当地所有欠款,还有闲钱疏通河道、修建学校以及用来建设海防等等。

魏源的盐务改革虽然小试成功,但也触犯了大盐商及盐官的利益,结果受到疯狂打压,而此前一直支持他的陶澎不幸病逝,盐务改革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商场得意,官场失意,让魏源有些心灰意冷。

当时,主张禁烟的林则徐被贬伊犁途经镇江,魏源与林则徐惺惺相惜,感叹时事造人,不免发些牢骚与抱怨。最后,林则徐把自己在广东抗英时收集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能写一部《海国图志》,以便将来派上用场。魏源不负重托,白天料理杂务,夜晚秉烛书写,终于在道光1842年,编写出一部《海国图志》,此书共分五十卷,后来咸丰年间扩充至百卷。

《海国图志》是魏源殚精竭虑编写出来的,刊行之后,却没有在国内引起任何反响,但是此书后来传到日本,却截然不同。该书引起日本朝野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不仅大量翻译刊印并争相传阅,还被推崇为“海防宝鉴”、“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从政治上来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这个理论指导了中国之后进行的洋务运动。虽然魏源不是清朝的高级官员,但是魏源在从政期间清廉公正,勤奋。当他看到清朝统治腐败,官僚黑暗的时候,毅然决然辞官。魏源是中国近代化改革过程中的先行者。他主张政治改革,引技术、强国防、促发展,努力让中国不受外族欺负。

从思想文化上来说,魏源对于中国近代化理论的奠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编写的著作《海国图志》,成为了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思想指导。他提出睁眼看世界,促进了中国开始真正意上的融入世界。在学习问题上,他认为应该“经世致用”,以此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主张;

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保护税源。他认为赋税是国家强大的资本,而税源是赋税的根本。他反对苛捐杂税,认为重税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打压了纳税人纳税的积极性,破坏了国家运行赖以生存的财政基础。

在经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扶持工商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稳定的税源。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魏源这个思想,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是十分罕见的;

魏源总想为国家出点力,但没官职行不通。公元1844年,已经五十一岁的魏源又参加了会试,并最终以第十九名的成绩被录取为贡生,次年补行殿试中三甲九十三名,赐进士以知州身份派往江苏任职。魏源为此调侃自己是“中年老妇,再作新娘”,然后欣欣然前去上任。

道光1849年,魏源被调到兴化任知县,刚到县城就赶上当地下暴雨,河水上涨下游告急。魏源来不及歇息,马上组织人员抗洪抢险。当时暴雨如注,形势危险,许多民众准备逃生,魏源不顾身体劳累,亲自站在河堤上组织加固堤坝,有几次甚至被冲进河里。由于魏源坚持不放弃,抗洪终于取得胜利,民众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秋天还获得大丰收。百姓们很高兴,就想给魏源立一块“魏公祠”,却被魏源拒绝了。

1850年,一直担任父母官的魏源,被调到淮北海州任盐运运判,魏源对盐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随着盐的销路大增,收入也直线上升。虽然,魏源在任兢兢业业,尤其是在治水、盐务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但还是为当权者所不容。咸丰1853年,魏源被弹劾罢官。

魏源有报国之心,却没有施展之地。最终,魏源住进兴化县西寺院,潜心研究佛学并整理自己的学术著作。虽然后来有人保举让他出来做官,但魏源以“世乱多故,无心仕途”而婉拒。

昔日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于魏源来说,生逢乱世,空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在寺院的清修之中化为无形。木鱼声声,檀香袅袅,一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于咸丰1857年旅居杭州时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尽管魏源生时不被重视,可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以及“辛亥革命”都提供了帮助,特别是洋务运动,李鸿章就是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启迪,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可以说魏源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先声。

梁启超和康有为等人受《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影响,购买西学之书,了解西方制度。梁启超说魏源之思想是变法之萌芽。左宗棠后来练兵,也是根据《海国图志》的思想来实行。左宗棠主张富国强民之路,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振兴中华民族,在任期间,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这些工厂,奠定了中国的近代化。

总的来说,魏源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魏源是儒家向近代化转变的先行者。《海国图志》只是他的一部分成果,魏源其它的著作都非常优秀,魏源是一粒火花,他点燃了燎原之势,在他之后,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开始了富国强民之路,终于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之处。

之后又有谭嗣同、梁启超等觉醒之士,以思想为武器,以觉醒民心为目的,文人以笔杆为武器,为此谭嗣同以身赴义,梁启超也多次逃避追杀,而后,掀起了辛亥革命,破而后立,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

百年过去,回望那段坎坷不平的历史,而所有的转折点,就是魏源提笔的那一刻,他是时代的巨人,也是黑暗中的曙光,魏源是儒家在晚清思想转型近代化先行者。

与中国的情形很不同,1851年,一个偶然机会,《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此时的日本还处在锁国状态,在此后五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几个,深刻的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江户晚期的日本思想家佐久问象山研读了《海国图志》后,佩服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为应该像魏源那样以全新世界格局重新规划日本的发展方略。在中国许多人仍将西方文明视为“奇技淫巧”时,佐久问象山由魏源启示开始了对世界及日本前途的重新思考。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很快建立自己的工业、商业基础,用不长的时间实现了在远东建立—个西方式国家的梦想。日本著名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晚期之所以能发生“开国主义”思想,其契机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日本知识阶层普遍阅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