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廖鲜花:午庄学校记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廖鲜花 编辑:卢春玲 2023-12-06 10:11:31
 
—分享—

午庄学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魏源湖畔,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魏午庄故居22米, 距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魏源故居1. 5公里。 学校因晚清名 臣魏午庄而命名,建校悠久、历史光荣。

午庄学校前身是南京三民中学, 系教育家熊 冲先生1929年在国民党训练部任职期间, 与蒋介石、 于右任、 邵力子、 朱培德、陈果夫、 陈立夫等11人联合创办。 南京沦陷后, 熊冲先生在校组建“铁血救国团” , 自任团长, 带领该校六易校址, 辗转万余里,由魏午庄之子、 同盟会元老肇文先生引 迁至此。 肇文之子荣爵院士, 熊梦、 李柏荣、 魏寅等先生均曾在此校任教。 1944年12月 , 熊冲先生积劳成疾、 病逝于校, 由其胞弟熊梦继任校长。 熊冲先生葬于校后500米处猫儿寨, 墓址现为隆回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中学以“养成革命人格、 发扬民族精神、 训练民权生活、 陶冶民生实力” 为立校宗旨; 在辗转流离中提出“有铁的纪律、 血的精神的民族, 用黑铁与赤血, 抵抗侵略, 保卫国家民族, 以实现三民主义, 达到世界大同的铁血政策” , 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教育策略;要求学生接受“知识、 人格、 体魄、 政治、生产” 五项训 练, 养成“ 早起、 节俭、 慎言” 三种做人的基本习惯, 具备“创造、 独立、 牺牲、 茹苦、 耐劳” 五种精神。 学校设有小学部、 初中部、 高中部, 规模宏大, 校训为“公诚毅朴”。

解放后, 学校更名为隆回县司门前区金潭中学, 仍设小学、 初中 、 高中 部。 1979年, 因学生拥挤, 撤并高中 部, 迁出 初中部。 1985年, 石山湾村和石丰村群众积极响应上级号召, 集资在原址上改建学校。 本世纪初, 在县委县政府“做好两魏文章” 的背景下, 经午庄公之孙治寰先生、 外孙女朱仲丽女士和支部书记魏仁旺商定, 并报教育局批准, 将该校命名为“午庄学校” , 得到了李兰君副市长、 龙达祥教授的倾心支持。2006年 , 教育资源整合 , 该校被撤并 。2016年, 经禹云清校长向教育局申报批准恢复该校办学, 沿用“午庄学校” 名号。 因学校建筑老化被鉴定为D级危房, 村支两委积极筹划重修午庄学校事宜。

午庄学校前有金水河玉带缠腰, 后有韩家寨令旗插肩, 左有狮象把水口之异景, 右有金板铲龙门 之奇观。 形胜之地, 孕育非凡, 晚清名臣魏午庄即诞生于此。 魏午庄,名纪扬, 号光焘, 是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族侄孙, 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圣武记》 等多种著作, 对进一步弘扬魏源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魏午庄一生尊师重道、爱国重教, 血战牛庄、 痛击日寇, 转任八省、 数平叛乱, 抵制帝俄、 收回国土, 治理西北、 开发边疆, 推行新政、 兴办学校, 不畏强权、 拒袁电邀。 他先后创办了十多所学校, 著名的有平凉柳湖书院、 新疆博达书院、 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均成为人才辈出的名校, 书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恢弘篇章; 并在抵御外辱、 促进民族团结、 支持民主革命等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魏午庄是湖湘文化的践行者, 也是魏源思想的传承人。 他支持儿子肇文勇投革命;支持女儿湘若、 女婿朱剑凡夫妇创办周南女校; 其外孙女朱仲丽、 王稼祥夫妇, 朱仲芷、 肖劲光夫妇均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魏午庄家族的良好家风, 堪为后学榜样。

在重修午庄学校过程中,原县委王永红书记多次视察学校, 亲自批示筹资, 按文物部门要求落实变更设计; 省文物局陈利立文处长派专家亲临现场勘测并免除相关费用;县教育局、 文化局, 司门前镇党委政府、 镇中心校等相关领导给予充分关心和支持; 村支两委二十余年里积极争取学校存续、 恢复、 立项、 审批、 重修工作, 西城集团公司与社会贤达捐资助学,都值得感恩铭念。

先人之灵, 今人之力, 共筑新校, 重熠新辉。 在校学子, 理应秉承先人遗志、 不负今人心血, 努力学习、 自 强不息, 牢记魏午庄常提的“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 强” 的名言, 为传承魏源思想、 魏午庄英雄血性, 践行湖湘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作者简介】 廖鲜花, 女, 隆回县司 门前镇石山湾乡村医师。 爱好诗词歌赋, 喜欢散文小说, 闲暇之余致力于“两魏” 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廖鲜花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