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陈静:红薯片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陈静 编辑:卢春玲 2023-12-05 08:49:19
 
—分享—

照理, 红薯片在我们这儿, 是路边小草, 平凡得很; 如树上叶儿, 也多得很。 然而, 在很多次梦中, 我却梦见一种不同一般的红薯片。 这种红薯片, 在梦里面, 一下似漫天雪花, 飞呀飞呀, 满眼都是; 一下是我的衣口袋、 裤口袋装得满满的, 鼓成四个球儿; 一下是成为一大群密密麻麻的鸟, 搧动着翅膀不见了……

怎么一回事呢?

小时候, 跟母亲往外婆家拜年, 总在刚去那天的晚饭后, 母亲带我到外婆屋前的山脚去, 那儿有座土砖砌墙、 稻草盖顶的矮屋。 我们一走进去, 母亲递上礼品, 要我喊三奶奶。 我规规矩矩照母亲的办。 我见到时, 三奶奶她该有七十来岁 了 , 身子瘦瘦的, 不高。 见到我们, 她很欢喜, 摸着我的头说这么大了,然后要我们坐下喝茶。

我陪着母亲与三奶奶说话, 眼睛却四处打量。 后来竟在屋里走动起来。 土砖屋里暖暖的, 干干净净, 清清爽爽。 照大人话说地上可捡得盐吃。 一桌, 一床, 一柜, 长长短短几个凳子而已。 灶屋间, 有大土灶, 煮饭炒菜的鼎锅外, 还有口大铁锅。 屋里就三奶奶一个人。

后来我知道了, 三爷爷早逝。 三奶奶本有个儿子, 山窝窝里缺医少药, 也死了。 剩下一个女儿, 嫁到很远的外地去了。 三奶奶原本有座好木屋, 不料, 被未成年时的女儿一次瞒着大人炒制红薯片, 不小心烧掉了。三奶奶不怨天不怨地, 在原来的屋场上建了矮茅草房, 照样过着日 子, 在山里, 田里,土里, 没日 没夜劳作, 享受着阳光、 山风与清泉……

三奶奶年纪渐渐大了, 一双过去包裹过的小脚, 在静静的年月 里踩来踩去。 远近人家, 阳光一样温暖着三奶奶。 逢年过节, 一些男女背着竹篮, 提着口袋, 往三奶奶的茅草屋里去。 我遇见过好几回。 母亲告诉我,这是三奶奶认的寄崽寄女。 就是有认为子女不好带养的人家, 主动认寄娘, 求得心安,好养好带, 顺利成人。 这是我们乡 下的风俗, 但做寄娘的人, 照俗是多灾多难之人,得承受苦命。

却说我和母亲坐了 一阵, 要起身告辞时, 三奶奶忙迈着一双小脚, 走进里间, 提出个布袋子, 从里面抓出一把把红薯片, 直往我的上衣口袋塞, 左边一个满了, 又塞右边的 ; 上衣口袋满了 , 又往我两个裤袋塞……

出了门, 走在山间小路上, 我掏出这种没见过的红薯片左看右看。 这与我通常吃的不一样。 我平常吃的是太阳 光晒干的红薯片。 这却是金黄黄的颜色, 喷喷香, 吃进嘴巴, 脆脆爽爽, 有香又有甜, 一嚼即化。 我越吃越想吃, 忍不住往母亲嘴里送去。 母亲说她过去早就吃过, 说这是你三爷爷、 三奶奶的手艺, 在这个地方上是有名的美食。 他们那时还常挑着去山外的集市卖, 火得很,很受人喜欢。

母亲说三爷爷、 三奶奶炒制这种红薯片时, 还帮着烧过柴火。 灶上的大铁锅里, 盛着油 亮的用 过多 年的桐油 粗沙。 沙子黑黑的, 等喷火热之后, 便把晒干的红薯片倒进去。 开始用 铁铲子慢慢翻弄, 接着一阵急炒, 心眼随铁锅里的红薯片转, 一见恰到时候, 双手用包布包住锅耳, 端起来一股脑儿倒在竹米筛里。 然后, 将米筛拨动拨动, 只几下儿, 黑沙落下, 改头换面变了模样的红薯片, 在竹米筛里, 令人馋涎欲滴, 跟着放进大坛罐里, 加一二块小生石灰, 味、 色永不会变……

但母亲说这种又好看又好吃的红薯片,并不是人人能做。 因灶上烧火的分寸把握,铁锅里桐油沙子的温度控制, 大费周折。 红薯片不是被炒老变黑, 就是达不到又黄又脆, 又香又甜的标准。 这种天然美食, 谁不爱呢? 有人向三爷爷、 三奶奶打听秘法, 他们如实相告:炒弄熟练了而已。

三爷爷、 三奶奶还没长大成年的女儿,也十分好奇, 在家里大人炒制这种美食时,老睁大晶亮的眼睛, 着神地看着。 她一等大人不在家, 便在小铁锅里操练, 学着炒制红薯片。 有次太专神, 火引 燃了灶屋柴角落中的毛柴。 一时干柴烈火, 腾地上了屋梁。 大山里人家, 人烟稀少。 一个小女孩怎救得了火, 等大人们赶到, 只有满地灰烬, 好在没烧死人… … 不过, 此后不久, 三爷爷去逝了。 自 此, 三奶奶好多年再没有炒制过让人想吃得流口水的红薯片……

年纪大了的三奶奶, 收的寄崽寄女渐渐多了。 有的送米, 有的送油, 有的送菜, 肚子是饿不着的。 只 是, 每当 寄崽 寄女们来时,三奶奶无力招待吃喝。

一年春夏之交, 正是挖土插种红薯时节, 三奶奶扛上锄头, 在屋场边的地里忙活, 她一锄一锄吃力地挖着。 正好被我外婆看到了, 问奈不何的工夫为何要霸蛮做呢?三奶奶说寄崽寄女来家里, 只喝一碗茶就走了, 老过意不去。 思来想去, 还是要有个答谢的礼节,只有捡起炒红薯片的老手艺……

于是, 三奶奶从种红薯, 到挖红薯, 我外婆便放下自 己手上的活, 常来帮忙。 三奶奶煮熟一个个红薯, 晒干一片片红薯皮, 再一一地炒制, 具有独特色香味的红薯片。 常常, 三奶奶打皱的瘦脸熏得满是烟火色, 眼泪时不时滴流腮上。 这时候, 往往三奶奶像个老小孩, 唱起幼年唱过的儿歌: “ 烟子烟 , 莫烟我 , 架起楼梯烟神仙 , 烟子烟……”

不知不觉, 从母亲的述说里, 我吃出了三奶奶香脆脆的红薯片里, 有一种不知要怎么说的味儿来。

这是一种什么味儿呢?

【 作者简介】 陈静,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 隆回县作家协会主席, 隆回县魏源研究会副主席。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陈静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