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丨李清波:走近魏源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李清波 编辑:卢春玲 2023-12-20 08:41:04
 
—分享—

提起魏源这个名字, 我并不陌生, 因为我早在中学时代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得知了他的大名, 知道他著有《海国图志》一书,并对他“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精辟见解大为赞佩。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了东方古老的睡狮, 开启了中国自商周三千多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 一些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终于睁开了眼睛, 发现了原来在天朝之外有着更加强大的世界。 清末思想家、 史学家、 文学家魏源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要说起来, 清朝是中华历史上世变之急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 它上承几千年的专制帝制, 下溃于民主共和的洪流。 经历了改朝换代的血腥征讨, 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 雄才大略的帝王臣工, 空前绝后的开疆拓土,冷酷隔膜的世态人心, 勠心为上的“盛世太平” , 思想文化的钳制镇压, 贪官污吏的丑态毕露, 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 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 开明士夫的自救自强, 异域文明的东渐挑战, 维新改良的失败尝试, 最后走向共和的国制革命。一幕幕在混乱中转型而又在转型中更加混乱的历史活剧,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类历史兴衰的最丰富、最生动的材料。魏源出生于1794年, 字默深, 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人。 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0岁时家乡遭灾, 家庭从此败落。 由于家境贫寒, 魏源读不起书, 只好到私塾里借书来读。 在废寝忘食的刻苦攻读下, 年仅15岁时他便考中了举人。 他热心研究中国现实问题, 喜欢议论时政, 敢于“开眼看世界” , 并著书立说开启民智, 尤其是主张“师夷制夷” , 鼓励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革新变法, 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先驱人物。

魏源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著述了《海国图志》一书, 那是受近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的嘱托写成的。 1841年8月的一个黄昏, 魏源在镇江城边的码头上迎来了因中英战事被道光皇帝革职罢官、 即将发配新疆伊犁的老友林则徐, 两位忧国忧民、 力主抗英的爱国志士相见, 不由百感交集, 慨叹不已。 在魏源的住处, 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 指着布包内的一大捆书报说: “这是我在广东时组织人员从澳门的书籍和报刊上收集翻译的外国资料, 如今我发配新疆伊犁, 路途遥远,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回。 我想把这些东西交给你, 如果你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编写一部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 改变国人对世界的无知状态, 这便实现了我的夙愿。 ”魏源从林则徐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布包,激动地说:“这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夙愿, 我将尽快把它写出来, 不负你的嘱托。 ” 送走林则徐以后, 魏源更加广泛地收集当时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 历史资料,决心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一部集大成式的世界史地著作。 1842年8月 , 得知朝廷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 魏源义愤填膺, 加快了写作的步伐, 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 终于于1843年初完成了这部命名为《海国图志》的著作。 这是鸦片战争失败后, 中国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和认识西方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宝贵典籍。

《海国图志》的初稿为50卷本。 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 于自己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夷制夷” 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两大反侵略纲领。 “以夷制夷” 的核心是联合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打击外国侵略者; “师夷长技以制夷” 则是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练兵方法来战胜外国侵略者。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参加抗英斗争的亲身经历, 魏源认识到这些西方侵略者超出中国的长处有三个: 一是有行驶如飞的战舰; 二是有射得远、 杀伤力强的大炮; 三是有严谨的练兵方法。 因此,中国在今后要想避免鸦片战争那样的失败, 必须要有制造武器的火器局, 要从法国和美国请来技师传授技术,还要选送优秀的中国工匠学习制造武器, 以切实加强国防力量。

作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思想家,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 主张在军事技术上师敌之长, 补己之短, 以“ 师夷” 为手段, 以“制夷” 为目的,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这“第一步” 的含义, 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落后” 向“先进”的学习, 中国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天朝大国” 的不足了; 而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的学习则是一种建立在“平等” 基础上的技巧学习, 是学一种“异技” 而非“长技” 。 如此学习自然不会引起当时还处在浑浑噩噩状态中的多数知识分子的注意, 然而魏源的充满“忧患” 意识的学习毕竟开始使中国知识分子日益警醒了。

这一点, 可以从魏源自己改革思想的变化中看得出来。 面对清王朝的腐败没落, 魏源一贯主张变法, 要求革新。 他强调“小变则小革, 大变则大革, 小革则小治, 大革则大治” 。 但在鸦片战争以前, 魏源要“变”要“革”的, 还只是停留在漕运、 粟盐、 屯垦、 河道水利等方面的“兴利除弊” 。 而在鸦片战争以后, 从《 海国图志》中可以看出, 魏源的变革思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不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强调“有用之物即奇巧而非淫巧” , 收集了大量仿造西洋船炮器械的图说、 资料; 而且提倡创办民用工业, 提出“沿海商民, 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 或自用或自售者, 听之”的建议, 甚至羡慕起美国的联邦制度, 并把“不设君位, 惟立官长、 贵族等办理国务” 的瑞士颂扬为“西土之桃花源”。

《海国图志》 还是中国关于世界地理的空前详细、 准确的著作。 书中 以巨大的篇幅, 详细介绍了各国历史和地理概况, 收录了各种地图77幅, 分地球全图、 各大洲图和各国地图, 对地球全貌、 经纬度、 五大洲、四大洋都有详尽介绍。 可以说, 魏源这部关于世界各国地理、 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巨著《 海国图志》 , 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 迈出了向西方文明学习的第一步, 对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国图志》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被日本维新志士翻译成各种版本, 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历史是源, 文化是流, 伟人是魂。 历史、 文化和伟人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民族精神风貌。 因此, 魏源既代表了邵阳, 又代表了中国, 一代代邵阳儿女为自己家乡这片平凡而神奇的厚土孕育出了这样一位历史伟人而倍感无比荣光。 如今, 魏源故里已经成为邵阳呈送世界的一张金字名片,它雄辩地证明 邵阳不仅是一个出名人的地方, 而且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 这种大气和浑厚, 必将激励着今人和后人踔厉奋发, 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业绩。

一个圣贤人物的出现, 其实离不开他所居处的那一方水土的生养和哺育, 他的血脉里永远流动着他所属的那方水土的汁液, 这是无可更改的生命的标识和胎记。 魏源之于邵阳就是如此。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在一定的时空中总会有一些精英人物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域的精神主体和特定的文化基因。 历史的烟尘几度被革故鼎新的狂飙吹散, 我们的祖先们早已融进了这片生养过他们的土地, 留给后辈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感悟。 受时代的限制, 生活在晚清乱世的魏源留给后人的资料并不算多, 他生平事迹中的许多生动细节早已湮灭在时光的流水中, 但他之所以在时空变换后仍能被一代代邵阳人所传颂, 肯定有其充足的理由。 完全可以说, 魏源最大的特点是,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 爱家国 , 爱苍生, 用毕生的精力在荆棘丛生的坎坷中苦苦地探索变革强国之路。 他对国弱民贫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观察, 更有着“知耻而后勇” 的胆识和卓见, 是一位洞彻时代、 胸襟博大、明体达用、 言行一致的思想家, 即便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不愧是一位光照古今的划时代人物。

一方地域, 同一个民族一样, 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 忽略了自 己的文化传统, 其实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 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 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 而一方地域能唤起人们记忆的, 能使人对它心驰神往的,唯有多彩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对此有着清醒认识的邵阳人就是这样, 他们非常珍爱有着深远影响的魏源精神, 将其视为邵阳文化精神的最佳呈现, 在当下尤其注重研究如何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和地域竞争力, 通过挖掘魏源精神资源、 梳理魏源文化脉络、 定位魏源文化特质为邵阳地域文化的发展寻找方向 , 理清思路, 对内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 对外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 为建设湖湘文化强市注入了新活力。

千年一瞬, 逝者如斯。 被魏源文化深深浸染的邵阳, 一山一水都蕴涵着独特的山水禀赋、 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 喜看今日的魏源故里邵阳, 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广阔的发展大道上, 散发着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给人信心,让人欢喜……

【作者简介】李清波,男 ,现任河南省宁陵县国家统计局宁陵调查队办公室主任,系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员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李清波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