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朱亮辉:魏光焘挽朱晴轩联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3-11-30 08:51:56
 
—分享—

一日,为重修邵阳板桥泥湾的朱氏宗祠,翻阅《朱氏四修族谱》,在其中看到一 组挽朱晴轩的对联。其中有《如弟魏光焘挽晴轩公》联:“生入玉门关,回忆十年同甘苦;死遗铜面具,那堪今日共酸辛。”

朱晴轩是我的高祖父,板桥人,名正和,字晴轩,号国屏,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殁于光绪十九年(1893)。魏光焘是清末重臣,曾任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一品大员。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人物,怎会为以“如弟”的身份为晴轩公作挽联呢?原来他们都是湘军将领,且是上下级关系的同乡好友。《朱氏四修族谱》称晴轩公出身贫寒,青年时因生活困顿毅然投军,因作战勇敢,被封为“巴图鲁”(编者按:满语“勇士”一词的音译),还随左宗棠、魏光焘征战西北。晴轩公参加了甘肃西宁平乱和收复新疆这两次重大战役,并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朝廷的赏赐。

同治七年(1868),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调魏光焘办理营务。光绪初,魏光焘补甘肃按察使,继升甘肃新疆布政使。晴轩公的这段从军历史,正好与魏光焘在西北的军旅宦迹相吻合。《晴轩公莅任陕西商州协功德碑》载:“军门莅商而已四年矣,大德丰功,信难指数……助宾兴以励士气,修书院以振文风……凡有益于民者莫不竭力经营,精心运用,一丝不紊,百废俱兴。”可见,晴轩公从军从政皆有善誉。

光绪十二年(1886),晴轩公丁父忧回籍。此后放弃了迁升机会,卸官乡居,至光绪十九年(1893)壮年病逝。其时魏光焘丁母忧回邵阳原籍,闻晴轩公病逝噩耗,饱含深情地撰联挽悼,是否亲临悼念,没有文献记载。但因二人为同乡,魏又丁忧在乡,且从“死遗铜面具”去推测,可能是亲临了悼念现场,并做了生死告别。

魏光焘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长晴轩公六岁,自称“如弟”,一是自谦,一是尊重逝者。可见二人的亲密关系非同寻常。

上联“生入玉门关,回忆十年同甘苦”,深情地回忆了与“如弟”征战西北的亲密过往和艰苦处境。下联“死遗铜面具,那堪今日共酸辛”,写生死相别的万般哀苦。“铜面具”,是指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晴轩公逝世后,他的面具盔甲等被供奉在朱氏宗祠里,惜后来不知所终。“死遗铜面具”既写出了晴轩公的英雄本色,又刻画了魏公睹物思人的悲痛心情。“共辛酸”与上联“同甘苦”相照应,意在反复强调二人的深情厚谊。

魏光焘是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对于下属的病逝,亲撰挽联以致悼念,绝无做作应付之态,而且既有深情的往事回忆,又有悲痛欲绝的生死告别,很是难得!这既体现了魏光焘关爱下属的为官风范,更表现出他的大度和格局。

【作者简介】朱亮辉,邵东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