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隆回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3-11-22 10:32:14
 
—分享—

按照县政协年度协商计划,今年9月至10月,由县政协主席奉锡样、副主席范吉权牵头,文教卫体和文史委组织虎形山花瑶管理处、文旅广体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及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就推进我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前往县内主要景区景点和部分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并赴怀化通道、广西龙胜和贺州、广东连南、郴州宜章和苏仙等地,开展对比调研和学习考察。通过听取介绍、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探索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形势分析: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当志存高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就我县而言,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发展大势的战略取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可谓正应其势、正当其时。

1.人民群众有需求。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行旅游是中国人永恒的需求,尤其是经历疫情的洗礼,人们更加渴望旅游,对诗与远方更加充满向往。一旦疫情有所缓解或控制,这种积压的旅游消费需求必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而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实行扩大内需和构建内外两个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形成了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2.党委政府有部署。旅游产业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指标,也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开启了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部署,省委把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综合抓手。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围绕‘两大旅游集散中心、三条旅游融合走廊、五大品牌融合示范区’发展布局,打造‘十个一批’精品旅游项目”的决策。这为我县从高层次上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我县发展有来势。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建设“三宜三融三区”现代化新隆回的发展战略,其中就包含建设“宜游美丽隆回”和“建成全省全域旅游重点景区”两大目标,并提出“举魏源旗、打花瑶牌、掘滩头宝、亮向家村、建美丽城”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当前,我县正面临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湘鄂渝黔红色旅游联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省级重大战略机遇。近年来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这些外部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旅游产业仍处于上升期,是朝阳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速、呼北高速及新新高速的建成开通,旅游产业正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提升。

因此,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作为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较强的行业,持续受到影响和冲击,但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备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对此,我们一定要树立长远眼光,坚定发展信心。

二、成效总结: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应笃信望远

近年来,我县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探索跨区域旅游发展,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突出项目建设,深化产业融合,着力培育旅游产业新载体、新业态、新亮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1.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门类较多,涵盖了8主类、27亚类和74种基本类型,单体资源382处,山、水、林、梯田、峡谷、溶洞、瀑布、温泉、湖岛、湿地等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其中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岭77座、大小河流341条、国家湿地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已开发温泉3处。文化绚丽多彩。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后孕育了魏源、邹汉勋、魏光焘、谭人凤、彭述之、袁吉六等一大批名人志士,全县列入文物保护单位93处、革命纪念地2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个,梅山文化、花瑶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滩头手工纸和年画文化等文化体系比较完整。地域特征明显。全域土壤富含硒,硒元素平均含量1.774ppm,是全国平均值的7.4倍,被授予湖南省富硒产业重点县,是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龙牙百合之乡。

2.行政推动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6个重点产业链,其中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列在第一链,由县委书记任链长,高位推进旅游工作,大力整合跨区域旅游资源,与溆浦、沅陵等旅游胜地通力合作,致力大花瑶旅游开发。相继启动虎形山大花瑶景区、龙瑶幽谷景区、向家村牛天岭景区、狐狸岛等旅游项目建设,提质改造了魏源故居和魏源温泉景区,推进沐仙湖水上运动体验、大东山低空飞行营地、向家村房车营地、天域农业和高新农业博览园等旅游项目建设稳步实施,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旧址、谭人凤故居、邹汉勋故居、袁吉六墓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程完成,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滩头年画、手工抄纸等非遗传习所和研学基地建成开放。成功承办了2020年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

3.品牌形象彰显。目前创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大花瑶虎形山景区)、国家3A级景区5个(魏源温泉、魏源故居、龙瑶幽谷、向家牛天岭、湘窖洞藏酒庄),打造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白水洞、向家村、崇木凼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点4个(狐狸岛生态园、高洲温泉度假村、白水洞小桥流水人家、花瑶古寨假日山庄)。“云上花瑶”被列入全国十大“避暑纳凉”线路和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夏季)精品线路,大型原创性花瑶文化演艺节目《花瑶喜宴》《南国雪峰·花飞花瑶》惊艳亮相,“魏源故里·云上花瑶”旅游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全县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资源城市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名县、湖南省旅游强县等称号,并被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建设保护规划》。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4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达46亿元。今年暑假期间,虎形山大花瑶景区、龙瑶幽谷景区110多家民宿爆满,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

三、问题查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还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匹配,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与周边省市县相比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展示宣传不到位。一是展览展销平台滞后。县城没有综合性的博物馆、规划馆、美术馆和科技馆,景区内也没有专题性的历史、文化、风物类展览馆,县内农特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均未开设专门的旅游产品展销厅,景点讲解词缺乏对景点文化内涵及价值的深入挖掘和阐述。二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在我县高速公路沿线、高铁站内经常看到外地景区的宣传广告,而我县旅游景区景点宜传却少有发现,无论在户外广告、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还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的宣传推介都相对不足。在全国上下大抓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县一些优秀旅游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

2.配套设施不完善。一是县内没有旅游集散中心,通往景点的部分水泥硬化道路建设等级低,景区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旅游客运专线,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交通环线。二是景区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到位,餐饮、食宿、购物、娱乐设施不健全,存在重大节日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购物和娱乐找不到地方等问题。三是智慧旅游建设不力,旅游产品推介、营销经营、管理投诉等各类业务“融网”进程缓慢,多数景区的智慧讲解、车辆管理系统、无线网络建设亟待完善。

3.运行机制不健全。一是多头管理。同一景区的不同项目分别归口景区管理处、投资平台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多个主体管理;同一类型的项目归口不同的党政部门管理,运营管理不畅,缺乏活力。二是分散经营。县本级及各乡镇主要旅游项目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旅游线路设计和系列相关产品联合开发。三是人才短缺。缺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文旅行业发展规律和运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既通晓文旅产业规划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文旅企业家队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目前,全县未成立有专门的旅游产业发展或事务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由原来单设旅游局的11人缩减到现在合并局后的2人。

4.扶持力度不够大。一是扶持政策落地落实难。2018年市政府出台《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我县有关部门也根据市里办法曾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但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而市级奖励政策激励扶持的范围对象相对狭隘,多限于文旅项目和规模企业,奖励门槛偏高,小微企业享受难,普惠性差。二是资金扶持力度逐年萎缩。政府年度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虎管处由最高的2000万元逐年减少到1600万元,到今年只有600万元;文旅广体局由最高的160万元逐年减少到120万元,到现在只有60万元,很难有效引导旅游产业壮大发展。

5.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投入大,收益小。县内花瑶虎形山景区、龙瑶幽谷、向家村牛天岭、沐仙湖、狐狸岛等几大旅游项目,前期基础设施和硬件投资额度大,财务成本高,运营收益低,部分项目亏损严重,投入产出不平衡。同时,受疫情持续反复影响,旅游企业普遍处于经营困难的状态,部分景区、酒店、旅游社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和员工流失压力。二是经营模式不佳。我县旅游项目收入多以吃住为主,经营模式粗放,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品和服务深度开发不够,没有形成支撑产业。目前景区内农家旅馆、民宿普遍过于低端,不能满足中高端旅游人群的需要,农民增收不高。

四、对策建议: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们需行稳致远

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县迈入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全县上下要围绕“三宜三融三区”的战略目标,针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思路,强化措施,补齐短板,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大空间意识,推动旅游格局科学谋划。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县旅游发展的既定模式和目标,其内涵是全域共建、共融、共享,核心是全域。要求我们坚持全县“一盘棋”谋划、“一盘棋”推动。一是坚持“全域化”布局。建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高起点谋划制定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做到“近、中、远期”相结合,推进“多规合一”,实行错位发展。大到景区布局,小到一草一木,都应做到精心规划、精致设计、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二是坚持“全方位”支持。建议政府出台促进旅游发展政策文件,制定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力措施,在产业定位、空间规划、品牌运营、体制机制、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特别在疫情不断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纡难解困力度,对中小微企业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帮助,支持小微旅游企业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会、研学等活动,发放惠民促企文旅消费券,开展隆回人游隆回系列活动。三是坚持“全链式”发展。建议由县委宜传部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积极对接国家“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湘鄂渝黔红色旅游联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省级战略,挤进国家、省级战略“笼子”,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项金,打造一批重点项目、经典产品、精品线路,依托湘西凤凰、怀化紫鹊界、新宁良山,积极拓展县内外和周边市场,融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大格局。

2.强化大产业意识,推动旅游资源深入融合。旅游业关联度大、拉动力强,“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越来越凸显,是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做大做优“旅游+”文章,通过产业融合、业态互动,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从“简单相加”到“相融相盛”,构建旅游产业新高地。一是要把“花瑶”这张名片叫得更响。花瑶景区有着独特的山地气候、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近年旅游品牌和龙头效应日益显现。下一步要全面挖掘、整理、展示好花瑶文化历史和民俗风物,大力培育发展“夏凉冬雪”的山地特色文化旅游业,推进花瑶景区创建国家级山地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魏源故里·云上花瑶”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是要把“名人文化”这个资源用得更好。利用好魏源故居、谭人凤故居、邹汉勋故居、魏光焘故居、袁吉六墓等现有场地和场馆,找准名人与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三是要把红色文化这一亮点擦得更亮。完善小沙江虎形山一带、红二军团鸭田战斗指挥所、朝阳学校等红色景区景点的教育功能和旅游功能,对接新化、溆浦的长征文化资源,形成红军长征文化公园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站,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四是要把乡村旅游这一特色做得更精。借势乡村振兴、交通改善时机,推动向家村、崇木幽村、白水洞村、草原村等项目持续在打造亮点、放大优势、展现特色上下功夫,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规范指导乡村民宿建设、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装乡村旅游商品、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力争将4个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旅游样板村,以点带面,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加速发展。

3.强化大整合意识,推动旅游产业活力迸发。我县旅游产业起步晚,旅游全要素建设层次较低,协同效应还未能有效发挥,整体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要按照景区、配套、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注重全时空打造,实现全要素提升。一全域交通一体化。坚持“旅游发展到哪里,交通设施就建设到哪里”的理念,全力争取新新高速、溆浦南高铁索道等项目早日建成,高标准改造旅游干道、乡村旅游道路以及散落旅游景点连接通道,开通旅游环线,实现从车站到主要景区交通无缝对接。要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实行差异定位、协同化发展,精心策划2至3条有特色、有亮点的精品线路,把一些散落的旅游景点串珠成链、集聚成势。二要全域设施一体化。围绕旅游六要素,注重在“吃”“住”上提质,在景区内建设一批档次高、接待能力强的星级酒店、饭店和民宿,提升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在“购”“误”上下功夫,规划建设一批商业圈、娱乐圈,开设本地农特产品、旅游产品展销厅或展销柜,扩大旅游购消费。在“行”“游”上做文章,要建好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和各景区咨询服务中心,加强景区文化研学、红色教育、党建廉政等示范基地建设和功能打造。三要全域服务一体化。以满意旅游为目标,提升金融、物流快递、网络信息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旅游景区金融网点、物流快递、网络传输等网点布设,开通线上线下经营服务和投诉反馈通道。

4.强化大服务意识,推动旅游发展环境提优。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人、财、物及政策上的支持。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主动作为、开展工作。一要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我县虎管区处、文旅广体局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在现有660万元基础上大幅提高,并完善产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全县文化资源主动向旅游资源转化的国保、省保、市保单位,要加大财政资金拨付,确保资金能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来撬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并调动大量金融和社会资本向旅游产业进军。二要保障项目用地。由于生态红线不能用地,且省市未出台旅游项目用地扶持的可操作政策,导致部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向家村牛天岭、花瑶景区、龙瑶幽谷、大东山、沐仙湖等旅游项目都遇到此类问题。建议将旅游发展用地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中进行统筹安排,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三要搞好人才引培。积极引进景区规划、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和旅游新业态发展等紧缺型、专业型人才,对景区点讲解员进行文化内涵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借鉴周边市县模式,组建县旅游事务服务中心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招聘旅游专业人才,增强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四要做实宜传推介。立足“建成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我县旅游形象定位和宜传标语,让人有印象、记得住。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我县特色、文化内涵且风趣高雅、故事性强的《隆回全域导游通稿》。积极引导旅游产业主体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抖音、微博、喜马拉雅等新兴媒体平台全方位宜传推介隆回文化旅游。

5.强化大市场意识,推动旅游形象全新打造。市场主体活,则旅游市场活,市场主体强,则旅游市场强。我们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树立产业化思维,加强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此来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一要优化旅游市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政策充许范围内,降低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政府牵头的管理机制,加强治安、交通、食品安全、消费物价、卫生秩序管理,营造文明有序、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引导经营主体加强行业自律自治,自觉在业态规范、消费物价、食品卫生、市容环境、安全管理、公平竞争、服务优化等强化自我管理,让市场主体既能引进来,也能“安”下来。二要培育主体产业。借鉴外地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合作、众筹、入股的方式,支持有实力的公司进驻兼并重组,培育形成2-3家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带动发展主题公园、休闲文娱场所、旅游交通网络、商业步行街、创意集市、健康疗养、旅游农产品和工艺品加工等多个相关产业连线连片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彰显城市现代化文明的文化创意街区、地标性文化艺术建筑,加快“五馆一中心”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共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三要搞好市场营销。围绕全域旅游,整合县域资源,策划整体营销方案,实施县域一体化推介,实现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探索建立政府和景区营销分担机制,整合营销经费和营销渠道,开展捆绑营销。鼓励重点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竞争力强的涉旅企业,联合组建隆回旅游营销联盟,与重点客源城市和重点旅行社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客源市场,实现共赢发展。

(执笔人:戴鹤,隆回县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副主任。)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