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王赵民:魏源《关中觅古五首》及游览唐玉华宫遗址略考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3-11-22 09:57:49
 
—分享—

【摘要】魏源曾两次来陕西游览,作《关中觅古五首》。关于他来陕的时间,尤其是在哪一年和谁一起游览唐玉华宫遗址,存有疑义,目前仍在争论之中,这也为魏源生平研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做略考。

关键词:魏源 关中觅古 唐玉华宫遗址 生平研究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金潭)人,字默深,名远达,号良图,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一、魏源《关中觅古五首》

作为诗人的魏源,年轻时曾经游历了许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据《魏源集》”,魏源曾游览陕西,留有诗数首。其中有《关中觅古五首》,录如下:

关中觅古五首

龙门之奇,终古所同。惟冬月冰合,至此,冰皆立积,不行者旬月,尤为奇绝。

万冰薄龙门,一一冰皆立。

直积冰岳雄,重新天险辟。

不分水清浊,并觉霆寥寂。

从知世界奇,天意非人力。

蛟龙蛰其下,万灵觐其侧。

何必桃浪至,谬称鲤三级。

蓝田关第二

摩诘辋川即在关麓,尽收山水之胜。

终南自此终,华阳自此始。

诸峰趋太华,皆作太华体。

蓝田望武关,秦岭相首尾。

辋水如车辐,谷口纵横涨。

峰峦互开阖,山川相织绮。

入深天渐高,人马盘空蚁。

不觉水声微,但咽风云驶。

回首灞浐城,斜阳万山紫。

似缩秦川图,铺之马足底。

云与地为一,天去山如咫。

战垒复何在,征途谣匪兕。

南山龙湫第三

华阳之南山,横豆蟠薄,而其神秀则以炭谷之龙湫为主峰。故昌黎《南山诗》《秋怀诗》《炭谷湫祠》皆咏此山。今俗亦名南五台山。盖山之数峰环抱如城者。中条、王屋皆然,惟五峰内特起一中峰,则惟晋之五台,蓟之盘山有之,故盘山亦有五台之名,与此而三矣。志乘中或误以此为古之太乙山,则予《禹贡解》已正其失。

害然阳崖峙,呀然阴谷遛。

桀然中台竦,森然五峰秀。

大山宫小山,上帝开天囿。

老龙宅其中,城郭环伺候。

出入风雨从,黑云屯陇右。

陟巅俯寒碧,仰被圆灵覆。

窗然尘世绝,自辟幽深宙。

南山亘华阳,蜿蜓嫌沓袤。

自非奥天阃,奚以专地轴。

梵呗殷牝谷,松涛琴岩岫。

惟应大雄力,永镇神奸瞀。

骊山第四

骊山一培楼耳,自汤泉而外,初无奇胜,而一笑倾周,一浴败唐,一葬亡秦,为今古凭吊之薮。盖密迩成阳,离宫复道,便于游幸。其实不逮嵩、华、鄠、杜之百一,与雷塘之亡隋,皆不值焉。

此山讵尤物,何足亡人国?

骊山与雷塘,万古共凄恻。

峰何必此巅,浴何必此侧。

葬何必此坑,一人万人瘠!

万古逝堂堂,百代来驿驿。

鹿争蕉中梦,柯烂斧边弈。

传闻三神山,桃实今已核。

玉女金银阙,富贵南山石。

如何海上船,一去无消息。

痛苦鞭烛龙,起照三泉夕。

玉华宫第五

唐玉华宫避暑故址,在同州府宜君县西南。夹谷窈入,有石岩、石室。水帘覆之,如喷飞雨,与松涛瑟瑟满谷,即杜诗所吊“哀湍绝壁” “溪回松风”矣。离宫无迹,惟一寺乃唐玄奘译经之所,高寒清迥,远胜骊山。惟相距长安二百余里,故巡幸凭吊,皆不如骊山之著。

泉温使人春,泉瀑使人秋。

如何玉华驾,不及骊山驺?

无乃冰雪气,未称《霓裳》讴!

嵯峨萧瑟间,栋牖松云浮。

几见洞天内,频邀黄屋留。

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飓。

中夕风雨愿,尚恐渔阳桴。

汾阳姑射访,空洞广成诹。

窗然丧南面,怅矣黄虞游。”

除了《关中觅古五首》外, 《魏源集》里还收有《华山诗三首》《华山西谷四首》《栈道杂诗七首》《三龙洞二首》《定军山诸葛武侯祠》《华岳吟上》《华岳吟下》《子午谷行》《虎牢》《潼关》《骊山》《苏武墓》《太史公墓》《邠州大佛寺》《龙门二首》《华岳三首》等④。上述诗篇是魏源在不同时期游览陕西时作的。

二、魏源来陕游览的路线

由《关中觅古五首》之排序可知,魏源从山西河津经龙门入陕,游览华山之后到洛南(今属商洛市,地处华山之南,秦治华阳郡),过蓝田,到临潼,游览骊山,最后一站参观玉华宫遗址。

龙门,又称禹门、禹门口,位于山西省河津市与陕西省韩城市交界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是大禹凿龙门的发生地和神话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其《晚渡黄河》一诗中写道:“通波连马颊,进水急龙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来比喻龙门的湍悍水势。

蓝田关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又名蓝关,自古为长安的门户,亦为古代用兵之地。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有“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

“南山龙湫”,魏源做了详细解释,不再赘述。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有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上善湖、七夕桥、尚德苑、遇仙桥、三元洞等著名景点。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山下的华清宫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

最后一站,魏源参观了唐玉华宫遗址。

三、唐玉华宫遗址

唐玉华宫所在地玉华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北部42公里处,海拔1671米,唐时归坊州宜君县所辖。唐武德七年(624)五月,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这里敕建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在仁智宫旧址扩建新的行宫,命名为玉华宫,其建筑规模及特色清代史料记载为: “谷地九顷”“匠人以为层岩峻谷元览遐长”,有“十殿五门”,为当时关中地区四大避暑胜地(即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宫和玉华宫)之首。

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李世民专程来玉华宫休养,六月,他诏正在长安弘福寺冒着酷暑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来玉华宫,一边休养避暑,一边翻译佛经,直到当年十月十六日,玄奘法师随唐太宗由玉华宫返回京城长安。在玉华宫避暑期间,唐太宗多次会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谦恭朴实、博学识广、才华横溢的高尚品德,深得唐太宗的敬仰和爱慕。流传千古、盛名永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就是唐太宗在玉华宫做的。如今,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保存在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的砖龛内,供游人观瞻。

永徽二年(651)九月三日,唐高宗下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诏令将玉华宫苑内原是老百姓的田宅土地,一并归还本主。从此,关中地区规模最大、富丽堂皇的大唐避暑行宫玉华宫便成了佛教寺院玉华寺。

显庆四年(659)十月,已经59岁的玄奘带领他的高足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等人,来到玉华寺建立译场,继续他的翻译事业,一直到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圆寂于此。他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而在玉华寺的四年多时间,就翻译了14部、682卷佛经,占其平时译经的一半以上。玄奘因玉华山而成就功业,玉华山因玄奘而成为佛教名山。

玉华山集帝王、高僧、诗人及秀丽风光于一身,千余年来成为人们向往的名胜古迹,吸引了包括魏源在内许多文化名流前来考察、游览,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正如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赞誉的那样:“玉华宫这个地方,在我们赤县神州,是山明水秀,属于‘江山如此多娇’这个范畴的名山胜地,是大自然独垂青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表现。@”如今的玉华山景区松林茂盛,峰峦叠障,幽谷绵长,石窟深邃,怪石嶙峋,悬瀑飞泻,为陕西关中北部一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奇特秀美的佳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景区。

四、魏源作《关中觅古五首》的时间

关于魏源作《关中觅古五首》的时间,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1819年,一是1829年。

据《魏源全集》收录的(魏源大事年表):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已卯

魏源二十六岁。

在北京,中顺天府乡试副贡生。

与胡培犟、胡承珙等祀汉郑康成于京师广渠门内万柳堂。

与陈奂相识。

赴山西就贺长龄幕。

游嵩山、华山,出潼关,过子午谷,往四川,与陶澍相见于重庆川东道署。

自嘉陵江出蜀,沿途考察地理,为研究《书经》及其《禹贡》作实地考察。

夏剑钦《魏源卷》收录“魏源年谱简编”有如下内容: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已卯二十六岁

春,再次入都,馆陈沆家,授其子陈廷经学兼治举业。

…… 

孟冬,与萧之骧同都陈沆诗稿于京师旅邸灯下,第四次作跋。

应贺长龄之邀,经嵩山,至山西贺长龄学政署,再至西安游华山,经潼关子午谷栈道而入蜀至成都,乘舟嘉陵江上至重庆川东道署探访陶澍,然后乘船出峡。沿途游览考察,赋诗40余首寄感,并为著述《书古微》《禹贡说》准备了资料”。

这说明魏源于嘉庆二十四年(819)“游嵩山、华山,出潼关,过子午谷,往四川,与陶澍相见于重庆川东道署”,《华山诗三首》《华山西谷四首》《栈道杂诗七首》《三龙洞二首》《定军山诸葛武侯祠》等诗作于此年。未见记载《关中觅古五首》,故其不在此年作。

此诗跋说魏源“经潼关子午谷栈道而入蜀至成都”有误,子午谷不在潼关境内,它是南北走向,北起点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在汉唐时期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南方各地的重要通道。

王林著《魏源》一书附录“年谱”亦持此说: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在北京中顺天府乡试副贡生。与龚自珍相识。赴山西就贺长龄幕。游嵩山、华山,出潼关,过子午岭,往四川,与陶澍相见于重庆东道。自嘉陵江出蜀,沿途考察地理”。

据夏剑钦编《魏源卷》“魏源年谱简编”:

道光九年(1829年)已丑三十六岁

三月,于京师与龚自珍、陈起诗等同应礼部会试,未中。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士大夫私家著述及故老传说,留意一代典故之学,广泛搜集史料,为后来撰写《圣武记》《明代食兵二政录》准备了大量资料。

四月,在京师与徐松、龚自珍、张琦等会见自喀什噶尔至京师入觐的果勇侯杨芳。客杨芳家。

刘逢禄为《诗古微》作序,赞魏源“其志大,其思深,其用力勤”。

在京师,游长城,做《居庸关》三首。诗云: “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

夏,馆京成上斜街龚自珍寓,“长夏笺诗一编,日仄不息”。

笺注汉魏以来古诗,成《诗微》一卷,并请吴清鹏校定,此即后来赠与陈小口署其父陈沆名刊行之《诗比兴笺》初稿。

夏,入杨芳幕。随杨芳出都西行,途中赋诗记游。

冬,在陕西,作《关中觅古》五首、《秦中杂感》诗十三首。

这说明魏源于道光九年(829)“随杨芳出都西行,途中赋诗记游”,至于西行至何地,未考!但来过陕西,且在冬季,作《关中觅古五首》。

徐兴海支持这一观点,他在《玉华清奇胜骊山——清代思想家魏源游玉华宫》文章一开头就是:

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秋天,渭北高原,天高气爽,田野间的谷子已经熟透了,沉甸甸地垂下了头;一杆杆玉米像哨兵一样站得笔直笔直,玉米穗子长的又粗又长,金灿灿的;高粱穗子火红火红的,热烈而鲜艳。远处望去一层高,一层低,一片红,一片黄,红白相间,好看极了。

有一队人马向坊州金锁关(今陕西铜川金锁关)奔驰而来。走在前头的,一个是魏源,一个是徐松,跟从其后的,是几个随从。魏源,36岁,湖南邵阳隆回(今湖南省隆回县)人,与当时社会名流龚自珍、宗稷辰、吴嵩良、端木国瑚同为内阁中书舍人。龚自珍以才,魏源以学,宗稷辰以文,吴嵩良以诗,端木国瑚以经学,同时知名,被称为“薇垣五名士”。这一年魏源应礼部会试,没有考中,便行经河南,前来陕西进行考察。徐松是地理名家,对天下地理形势颇有研究,两人在京城一见如故,抵掌而谈,便是三天三夜。魏源志在史学,徐松精于地理,二人相得益彰,相资为用。魏源欲在陕西访学,徐松由御史改官出外任榆林府知府,二人遂同路前来”。

此文信息量很大,但文以游记形式娓娓道来,增加了很多作者的想象,与史实有差异。例如:他认为魏源是在秋天来的,还说魏源与徐松同行。为此我阅读了国内做徐松研究的专家朱玉麒教授的文章《思想与思想史的资源——魏源致徐松三札考论》,专门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他。他回信说:

王赵民老师:

来函敬悉。谢谢关注拙文。

我对魏源的问题研究,确实是因为他与徐松的交游而涉及,他的其他方面,我关注不够,我主要从事徐松的研究。关于徐松的年谱,之前缪荃孙辑《徐星伯先生事辑》,收录在他的《艺风堂文集》卷一中,很短的篇幅,没有提及魏源与徐松的交游。我在缪荃孙的基础上,正在做《徐松年谱长编》,已经发表的是在拙著《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后面附录的《徐松年谱简编》,刚才我也查了一下我编纂徐松年谱中魏源的信息,没有他来玉华宫或者徐松在陕西、魏源曾经来拜访等等相关信息。

解决魏源玉华宫游览的问题,我想还是要从魏源的作品本身入手,当然还有学者们的年谱编纂工作。我之前用过几种,感觉樊克政先生《魏源年谱考略》后来居上,囊括之前年谱的事迹而有新的发现。如果他做的年谱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注意之后的研究论文,以及清人交往的信札、日记等等新出史料。

我能够知道的情况也就是这些。

专此,即颂

文安!

朱玉麒

2020/3/23

依据朱玉麒教授的研究, “没有他来玉华宫或者徐松在陕西、魏源曾经来拜访等等相关信息”,可见,魏源并不是与徐松一起游览玉华宫遗址的,可能是与他的随行人员一起去的。

我网购了《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一书,从附录《徐松年谱简编》中未见1829年徐松来陕的记载。但有1828年“魏源由举人任内阁中书,常与公商论天下形势、西北地理”和1829年“四月初二,又与龚自珍、张琦、魏源往访杨芳”,此与《魏源年谱》相吻合。还有“秋,公从魏源处补抄《华严经音义》北藏本,使成全帙”,说明魏源当时在京城而非陕西。而王林著《魏源》一书附录“年谱”并无此记载:

1829年(道光九年)在北京参加会试,仍未中。阅内阁所藏档案、书籍,广泛收集史料

五、结论

综上分析,魏源来陕至少有两次:一次是1819年,游嵩山之后再游华山,后经过子午栈道入蜀",留下大量诗作。一次是1829年,从山西经黄河禹门口进入陕西,作《关中觅古五首》,其中包括《玉华宫第五》,并未与徐松同行。是否还有其它诗作,有待于今后厘清。以其龙门诗句“万冰薄龙门,一一冰皆立。直积冰岳雄,重新天险辟”分析,并与《徐松年谱简编》对照,魏源入陕的时间,应在冬季,亦符合其它四首诗作的意境。而王林著《魏源》一书附录“年谱”仅说魏源1828年“冬随汤金钊经历西北”,至于从哪开始去西北,到过陕西没有?并没有交代。如从京城出发去西北,是可以不经关中的。

参考文献: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编,《魏源集》(上、下),中华书局,2018年7月北京第1版。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编,《魏源集》(下),第621页,中华书局,2018年7月北京第1版。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魏源集》(下),第622页,中华书局,2018年7月北京第1版。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魏源集》,(下)中华书局,2018年7月北京第1版。

⑤胡戟、徐兴海、史大鹏主编,《玉华宫》,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93年9月初版。

⑥《魏源全集》第二十册《魏源大事年表》。岳麓书社,2011年2月第1版第382页。

⑦夏剑钦编,《魏源卷》第49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⑧王林著,《魏源》,第149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第1版。

⑨夏剑钦编,《魏源卷》第49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⑩胡戟、徐兴海、史大鹏主编,《玉华宫》第127页,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9月初版。

⑪朱玉麒著,《<西域水道记研究>研究》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⑫朱玉麒著, 《<西域水道记研究>研究》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⑬朱玉麒著, 《<西域水道记研究>研究》第3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⑭王林著,《魏源》,第149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第1版。

⑮夏剑钦编,《魏源卷》第49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王赵民,陕西省铜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调研员,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铜川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