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龚婉玉:乡愁之花开满远方—读夏剑钦先生《魏源传》有感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龚婉玉 编辑:马美姣 2023-11-10 14:43:48
 
—分享—

图片.png

古人以人生七十古来稀,不知不觉我也到了七七四十九之年,离古来稀尚有三个七年。当我读到家乡先贤默深公的《晓窗》: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念魏源先生一生勤奋学习,不断探索,深沉默思,我忍不住流出眼泪。我不能思接古人,唯有仰望他的人生,做一次精神上的还乡之旅。魏源先生给我四点启发。

1.志存高远去远方

魏公七岁入家书塾,甚勤学,读书至深夜。凡农耕家庭,有一定经济实力,定崇尚读书出仕,走出乡土,步入上层社会,魏公如此,后来曾国藩亦是如此。魏公14岁,曾随父亲去江苏任所读书。1807年,从江苏回来后,入邵阳县爱莲书院读书。1808年,童试,府试,院试,三连夺捷。1812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1813年被选取拔贡生,入京读书。入京教馆,即是谋生,又是交友求学,眼光打开。从此,我们这位近代中国的思想先锋者,开始了他异样艰辛苦涩而又精彩绝伦的人生篇章。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农家子弟,如果能够有魏公这样的才学,志向,机会,不断离开家乡去远方求学,那么他的人生,一定会比终生困居乡里更开阔,更幸福。

2.施政理想在务实

魏公少年成名,诗文俱佳。然而,他的功名之路非常曲折漫长。

1819年26岁起,中顺天府乡试副贡生,两年后再中副贡生。

1822年29岁中举人第二名,即南元。从此教馆工作繁忙顺利。魏公教馆,既是谋生方式,亦是传道授业治学途径,由于所授之馆皆是上层社会高官名流,如湖南学政李宗瀚家,直隶总督杨芳家,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家,也是他参与社会政治的方式。魏公的学优登仕途理想中,最遗憾的是1844年51岁时,在北京应礼部试,中第19名。然而因试券草稿字迹模糊罚殿试一年。

1845年补殿试,赐同进士出身。魏公真正意义上的功名在1846年53岁时才到来,任东台县令,然这是一次赔钱的买卖,一去就为前任赔垫银子四千两。1849年56岁任扬州兴化县令,爱民如子,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民生。

1852年59岁,高邮州任所,大力治理水利,兴建学院。后因太平军所累,无心仕宦。当他有些师友为他不能出任京官而愤愤不平时,魏源早已在历年幕僚生涯中参与盐政水利教育军事等等方面的探索改革,并取得不俗的成绩。终其一生,魏公乐于出任州府县官,为民请命办实事。用生命赤诚换来“魏公稻”的丰收,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文教兴盛,这才是魏源的君子追求。所以说,他施政理想在州县基层实际治理工作,而不在史官台落做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经世致用,这是来自农村乡土的知识分子务实求真的人生追求。

3.人脉挚友遍四方

魏公生于隆回金潭,游学于省城京都,仕进于江苏(父子两代均在江苏做县官),由于他既有学者的深沉,又有诗人的灵气,因此,他的朋友遍天下,据易孟醇先生《魏源传名录》计315人之众!这些朋友,有老师,有雇主,有乡人,有学生,有同学,有亲戚,有集清代从嘉庆至咸丰三朝军政学界的社会精英,如陶澍贺长龄林则徐等。魏源很多朋友多是学识界思想界经常概砺探索交流的君子之交,其中,他与另一位同时代的诗

人和思想家龚自珍的友谊尤其可贵。同龄友人是另一个自己,当终生爱之,护之。龚本质是诗人,故常意气风发,而魏则是学者,更加小心审慎。有一次魏公担心朋友放言无忌惹祸上身特写信劝诚;促膝之言,与广庭异:密友之争,与酬酢异!在人人自危的官场名利地,警告好友高谈阔论注意分寸自我保护,真是诤友难得!一位从我们家乡偏僻金潭村走出来的魏公,为何在当时受到如此尊崇?凭的是他的学识人品和儒家君子的社会使命感!

4.著作等身扬四海

古往今来,一辈子在文化艺术路上皓首穷经不懈追求的确实不少,但像魏源这样倾其一生将各类学识汇于一身,著述于笔,确实不多。魏公七岁入家塾,甚勤学,常读书至深夜不辍,慈母陈氏纺绩陪读,担心儿子过分苦读伤身常流泪相劝。后入县学入岳麓书院入京城读书研学,直到六十三四岁,病重之际,还在录作《净土四经》,在操心《元史新编》的命运,可谓为学问耗尽一生心血。一部《海国图志》足以声名四海,更有《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等诗史著作,甚至到了疾病缠身的晚年,他还在孜孜不倦研究佛学,编成《净土四经》,一片苦心孤诣,念念不忘拯救众生。魏公这种献身学术不求名利独创奉献精神己经超越所有时代,值得我们学习,而当今亦不乏某些不健康的学术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5.灵魂归宿在远方

图片111.png

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锐不可当,户籍改革,人口迁移,促进了一个个现代城市的发展。然而,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安土重迁根深蒂固。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诗歌《古诗十九首》看来,诗人士子为追求理想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往异乡,于是就有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吟唱,乡愁仿佛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让我们来看看魏源一生的离乡轨迹:十四岁,第一次往江苏到父亲任所,见识了比家乡金潭更广阔的天地,后入邵阳县学;十九岁,入学城长沙岳麓书院;二十一岁始,入京城读书教馆;二十七岁,全家迁居江苏。后来更是四方游历,三十二岁,在南京买宅“湖干草塘”,即后来的“小卷阿”;四十二岁,又在扬州购置“挈园”别墅,奉养母亲,取了新妾,其乐融融;五十四岁,游历香港澳门,“半年往返八千里”,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赞叹不已。后来慈母去世,为了母亲有个陪伴,加之有风水宝地和祭祀的方便,竞然将远在家乡的祖母墓迁来江苏!葬归故土,本是封建时代的风俗和常人的心愿,而这种将故土先人迁来自己寓居之地志在四方的做法,不要说魏源所处的+九世纪,就是今日,都不失是一种先锋思想的勇气。六十四岁,奋斗一生的思想斗士魏源,寂然病逝于杭州僧舍,葬于西湖之滨方家屿。生于金潭,上天注定,止于西湖,却是遵从魏公心愿。命运于他,一个开放包容的图式,一个比较好的安排。

对于一位行走在历史中的学者诗人,一位致力于探索社会实践的改革派,观其一生,“半生放浪深山里”“芒鞋踏九州”,羁旅漂泊,但从留下诗文来看,很少有乡愁之叹。很多人将终生经营所得回乡筑宅养老,落叶归根,魏源却早为家庭子侄定居发展,在工作寓居地购置房产,这种逆向思维在今日看来,都是很有发展眼光。

《魏源传》以客观详实的史料为据,向我们呈现出一位深沉的思想家一位博学多产的学者。他以一生对个体命运和时代现实的探索思考,成就了魏源式睁眼看世界的清醒开放思想。走出去,看世界,当乡愁之花开遍远方,从金滩走出去的魏源先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读弥新。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龚婉玉

编辑:马美姣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