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徐少文:魏源生平概述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马美姣 2023-10-27 09:42:32
 
—分享—

图片.png

魏源,字默深,原名远达,字良图,晚年法号承贯,湖南省隆回县(原属邵阳县)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逝于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享年64岁,葬于杭州南屏方家峪,1866年附祀兴化范文正公祠堂,1868年入祀江南名宦祠,1872年入祀高邮名宦祠,1887年入祀湖南乡贤祠,1907年入祀邵阳乡贤祠。

一、勤奋好学,雪峰栋梁

魏源七岁入家塾,先后从本村塾师刘之刚和伯父魏辅邦读经学诗。在刘之刚和魏辅邦的教辅下,魏源的学业成绩日益提高。魏源爱书如命,整天坐在自家的阁楼上读书,很少下楼玩耍,连自家喂养的狗对他都很生疏,偶一下楼,家犬就对着他“汪汪”叫,把他当做外人。

魏源是清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的改革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读书经常通宵达旦,母亲见他这样刻苦,常常上楼将灯吹熄催他早睡。可是,他趁母亲睡熟后,又悄悄起床点燃油灯,用被子蒙住窗口,遮住灯光,继续读书。

有一年端午节,母亲上楼给魏源送来几只粽子,一碟砂糖,魏源边吃粽子边看书。一会儿母亲到书房里收拾碗筷时,发现他满嘴黑墨,像个黑雷公,令母亲捧腹大笑。原来,魏源看书入神,在吃粽子时,误将砚池里的墨汁当做砂糖蘸着吃了。

魏源9岁那年,去邵阳县城应童子试。入考场时,县令见他年纪小,想当面试试他的才学,就指着桌子上那只刻有太极图纹的茶杯说:“杯中含太极”。魏源灵机一动,脱口而出,答出了下联:“腹内孕乾坤”。原来,他的怀中揣着两个麦饼,准备做午饭吃,这时竟成为他应答对联的材料了。一语双关,抱负远大,对仗也很工整。县令大惊,赞誉魏源为“神童”。从此,“神童”的美称传遍县城、乡里。

魏源14岁时,母亲送他到邵阳爱莲书院读书。爱莲书院内有著名的爱莲池,相传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曾在这里种莲,写下流传千古的《爱莲说》。魏源被爱莲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年二月,魏源顺利通过了县试。四月,魏源参加府试,成绩名列第一。因“榜示”的前三名都是邵阳县人,邵阳名声大振,三人“联名如贯珠”,被称为宝庆“三神童”。

魏源15岁考中秀才,开始研究陆象山、王阳明的著作,阅读历史书籍。17岁时,因学业成绩优异,得食廪(助学食米津贴)。接着,魏源回金潭设馆授徒,并继续向伯父辅邦请教。魏源才名远杨,前来投奔他的生徒日益增多。

嘉庆十七年,魏源赴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宗初年,是中国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当时岳麓书院的山长是袁名曜。此人博学多才,曾被两江总督陶澍称为“楚南人物”。他重视史地实学、器识才能的教育思想和学术风格,对魏源学识的长进和思想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自南宋以来逐步形成的湖湘学派的学风,对魏源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源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湖南学政汤金钊曾到岳藏书院视察,对书院的办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十分满意,对学员中成绩突出的魏源尤为喜爱。嘉庆十八年秋天,魏源参加“拔贡”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被省学政推荐入京师国子监深造。

二、赴京求学,科考受挫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春天,魏源带着拔贡胜利的喜悦,离开家乡,怀着一种对美好前程的渴望,踏上了去北京求学的征程,开始了他漫长的人生苦旅。

魏源一路北上,过洞庭,登岳阳楼,经三江口,上黄鹤楼,渡长江,至朱仙镇,赴黄河,抵冀豫平原。沿途所见所闻特别是朝廷的腐败、兵祸以及水患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使他感触很深,写下了几十首诗歌入编《北道集》。其中一首写道: “去岁大兵后,大侵今苦饥。黄沙万砰骨,白月千战垒。至今禾麦地,极目森蒿藜。”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是他一生政治、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到京后,魏源就馆于原湖南学政李春湖家,一方面以教学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广交师友,研究学问。湘潭周系英侍郎见魏源诗作出众,四处揄扬,数日名满京师,中朝公卿争相交纳。魏源则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从嘉庆十九年春进京,到嘉庆二十一年冬天离京,魏源在北京居住了三年,结识了大批师友。 《邵阳魏府君事略》记载: “是年,问宋儒之学于姚敬塘先生学埃,学《公羊》于刘申受先生逢禄,古文辞则与董小槎太史桂敷、龚定庵礼部自珍诸公切磋。”这种广泛的学术兴趣,让魏源开拓了视野,初步形成了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学术风格。

对魏源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师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陶澍、贺长龄、林则徐等宦海清流派,一类是龚自珍、陈沆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类是刘逢禄、姚学块等学术师友。

嘉庆二十一年,魏源首次参加顺天乡试未中。是年冬,魏源离京回到邵阳金潭魏家瑕。

嘉庆二十二年,魏源在长沙教书。

嘉庆二十三年春,魏源应友人姚兴洁的邀请,赴辰州参与编撰《屯防志》和《凤凰厅志》,并撰《湖南按察使赠巡抚傅鼐传》。

嘉庆二十四年,魏源二上北京考试,中顺天乡试副贡生,未取得会试资格。

嘉庆二十五年春,魏源从邵阳出发,携母亲、妻子去江苏父亲任所。是年七月,嘉庆皇帝卒,皇次子旻宁即位。明年改道光元年,增开恩科取士。魏源三入北京,中顺天乡试副贡生,仍未取得会试资格。

道光二年是三年一度的正科考试,魏源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终于越过举人关,取得会试资格。

魏源考中举人后,陶澍曾暗示魏源投贽穆彰阿门下,争取通过会试考取进士,求得功名,魏源没有听从。据史料记载,魏源曾经六次参加过礼部会试,分别是道光三年、道光六年、道光九年、道光十二年、道光十五年、道光二十四年。受多种原因所致,五考未中。

道光二十四年,魏源五十一岁的时候,考中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不料主考官以“磨勘稿草模糊”为由,即试卷文稿草率、字迹模糊罚停殿试一年。这使魏源本来已十分沮丧的心情又蒙上了一层阴影。道光二十五年春,52岁的魏源通过补行殿试,才被正式录取为三甲九十三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

三、幕府生涯,践行改革

道光五年至道光十九年,魏源先后随贺长龄、陶澍度过了14年之久的幕府生涯。

道光五年,贺长龄任江苏布政使,想编辑一部经世致用的著作一—《皇朝经世文编》,特聘魏源主其事。此事正合魏源心意,于是欣然应聘。魏源移住南京,买宅乌龙潭小卷阿,专心著述。

道光六年冬,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写作,《皇朝经世文编》完稿付印。该书综合了清代前期、中期近200年间论学论治文献,分为学术、治体、史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个方面,六十三个专题,共120卷。

随后,魏源转入江苏巡抚陶澍幕府。在此期间,魏源辅佐陶澍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漕运改革和盐政改革。

——漕运改革。魏源认为,漕运一直是朝延的一大弊政。漕粮从征收、交兑、入库、装运,需要大批官吏和人员经营,而其中又有不少贪官污吏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挖空心思,向农民、漕运人员敲诈勒索。当时有数字统计,每运一石粮食,大约需要十两银子,而粮食每石不过一两银子左右,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漕运应当改革。魏源认为,漕运要想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是要去掉“人心之积利”,则“百废可举”。其次是改变运道和运输的方法。于是,魏源向陶澍提出了改河运为海运,改官运为商运的漕运改革主张。在倡行海运期间,魏源写下了《筹漕篇》《海运全案序》《海运全案跋》《道光丙戍海运记》《复蒋中堂论南漕书》 《复魏制府询海运书》等文章,为试行海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盐政改革。道光十年,陶澍升任两江总督,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盐政积弊甚深。针对这些问题,魏源向陶澍提出了变法、裁费、轻本、减价、敌私的改革思路。为了便于操作,有章可循,魏源又会同两淮盐运使王凤生和包世臣等人,拟定了章程十五条。这十五条改革措施的关键,主要是裁减浮费,减轻成本,以达到降低盐价,杜绝私盐,扩大销售,完成税收的目的。魏源根据两淮盐政的具体情况,首次提出了“只问盐课之有无,不问商贾之南北”的新思路,主张实行“票盐制”。陶澍采纳了魏源的建议,并与魏源制订了票盐章程十条。票盐改革的成功,道光帝大为高兴,于道光十五年召见陶澍,手书“印心石屋” 题字赐陶澍,以褒其功。魏源的名声也从此名扬天下。

四、勇赴国难,抵抗侵略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魏源将目光转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事业。当年八月,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伊里布视师宁波,正值侵华英军军官安突德在侵扰浙江时被俘。魏源受江苏候补知府黄冕之邀赴宁波,到军营中亲自审讯安突德,详细记录了其供词,了解英国情况及侵略中国的内幕。魏源根据英俘的口供和其他一些参考资料,写成《英吉利小记》,为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者提供了一份极为难得的资料。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重视。

九月,道光帝听信投降派的谗言,颁旨将林则徐革职部议,另派亲信琦善主持广东事务。十二月,琦善在侵略者的威逼下擅自签订所谓《穿鼻条约》。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琦善、伊里布先后被撤职查办,裕谦接任钦差大臣。二月,裕谦抵达镇海军营,筹办浙江防务事宜。魏源在黄冕推荐下进入裕谦幕府,到浙江前线参与研究作战计划。针对浙江的防务,魏源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他认为,浙江设防,弃定海,移其兵民于南田,严守宁波,佯退镇海招宝山,诱敌入内而歼之,为上策。弃定海,专守镇海,拒敌于口外,为中策。派遣重兵,死守定海,为下策。魏源的建议没有被裕谦采纳。尽管如此,魏源还是不厌其烦地劝说裕谦改变死守定海的决定。可是,裕谦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去。无奈之下,魏源怀着郁闷的心情离开了军营。魏源失望至极,虽有为国效命、抵御侵略者的雄心壮志,却是一腔热血空洒泪,无可奈何花落去。

鸦片战争结束之后,道光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昏庸与耻辱,反而重用投降派,打击主战派。为此,魏源拨开历史的迷雾,冒着危险秉笔直书《道光洋艘征抚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客观、公正记述鸦片战争的史书。魏源以翔实的史料,客观、公正地记述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和事实真相,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辨别了甚器一时的林则徐禁烟启衅谬论,揭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歌颂了林则徐、邓廷桢等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

五、海国图志,彪炳史册

林则徐受朝廷投降派的诬陷,道光帝听信谗言以禁烟启衅的罪名将他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林则徐在途经江苏镇江(京口)时,魏源赶来与林则徐相见。临别时,林则徐将多年收集的《四州志》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编撰一部《海国图志》,用以警醒国人奋发图强。魏源欣然接受了林则徐的重托。

魏源以一个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对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鸦片战争进行冷静的分析和探讨,为国家民族寻求切实可行的雪耻图强之路。他广泛收集资料,奋笔疾书,于1842年12月底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7年增补为六十卷,1852年再增补为百卷本,历时十年之久。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写道: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最有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文化的巨著,第一次把世界的真实面貌展示在中国人民的面前。更重要的是,魏源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纲领性口号,充分表现出中国了解西方、研究西方、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民族智慧和自信心,引导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正确走向。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 “《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六、坎坷仕途,宦海沉浮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补行殿试,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进士。八月,奉旨接任江苏东台县令。魏源上任后,在宣布开仓征粮的第二天,就有人击鼓喧哗,阻止征粮。魏源果断做出决定,亲率县吏和巡捕将闹事者二十余人抓捕,此举震慑了所有抗粮群众。接着,魏源又出其不意地释放被抓的民众,且宣布既往不咎。他的恩威并用,使“民益感动”,很快交足了漕粮。此后,他改建书院、整顿育婴堂、救济孤寡老幼、为百姓传种牛痘,深受百姓的爱戴和信任。

道光二十六年夏,魏源的母亲去世,遂辞官回乡丁忧。

道光二十九年夏,丁忧期满,魏源奉旨出任扬州府兴化知县。兴化县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洪涝灾害。魏源上任时,正遇暴雨季节,河水猛涨。他立即勘察水情,并率领全县百姓抗洪抢险。当时的河道总督杨以增怕承担责任,不顾百姓的死活,下令启坝放水,以冲毁庄稼为代价保住乌纱帽。魏源不怕犯上,阻止启坝放水。魏源“力争不能得,则亲击鼓制府”,感动了两江总督陆建瀛。在陆建瀛的大力支持下,“启坝迟逾半月,下河幸获丰收,七州县人民颂魏源谓有拯饥救溺之功。”百姓手捧来之不易的稻谷,称之为“魏公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兴化一带的灾患,魏源深入调查,作《下河水利书》,分析出现灾患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治河方案,并上书两江总督陆建瀛,请求修筑西堤。得到批准后,魏源亲自上工地督建。西堤的竣工,从根本上解决了兴化一带的灾患。兴化人民尊称西堤为“魏公堤”。当地士绅特意书写“淮扬保障”金匾送至兴化县衙。

道光三十年,魏源调任淮北海州分司盐运运判,协助陆建瀛进行淮南票盐改革。魏源不负重托,淮南票盐改革取得成功,受到道光帝嘉奖。

咸丰元年,魏源升任高邮州知州。在高邮,魏源恪尽职守,做了大量利国利民之事。同时,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笔耕不辍,完成了《说文拟雅》《转注释例》《禹贡说》等著作,并将《海国图志》补辑四十卷,成一百卷本。

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从武昌沿长江东下。二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军北伐部队攻克扬州,其前锋距高邮城只有四十余里。就在魏源全力以赴对付太平军的时候,却遭到了杨以增的弹劾。三月,杨以增奏参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魏源被革职。

魏源被革职后,又奉调去安徽,进入周天爵军幕,参与镇压安徽捻军。九月,周天爵病重,袁甲三接理军务。不久,袁甲三奏请朝廷恢复魏源的官职。十一月,上谕恢复魏源高邮知州原职。此时,魏源已心灰意冷,无心仕途。他向朝廷辞去了官职,开始了四年流离悲楚的晚年生活。

七、晚年迷茫,皈依佛门

咸丰四年至咸丰七年,是魏源一生中最迷茫悲楚的时期。

魏源与家人侨居兴化。其子魏耆在《邵阳魏府君事略》中记载: “府君以年逾六十,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仕宦……至是辞归……全家时避兵侨兴化,自归不与人事,惟手订生平著作,终日静坐,户不闻声”。

清廷的腐朽,使魏源完全丧失了对清王朝的信心,但他并没有消沉,志士暮年,仍然不忘国事。在此期间,魏源先后整理完成了一些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咸丰四年,完成《诗比兴笺》并撰序,作《简学斋诗集序》和《太上感应篇序》。咸丰五年,整理《书古微》成十二卷并作序,完成《诗古微》二十卷。咸丰六年,将《元史新编》和《拟进呈元史新编表》委托浙江巡抚何桂清上奏朝廷,没有结果。魏源将生平著述基本整理完毕之后,他转向了对《净土四经》的会译整理和研究。

魏源将历代大藏经收录的《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照原译录用,与会译的《无量寿经》一起汇编成《净土四经》。为了阐述自己的编辑意图和对四经研究的佛学观点,他还分别撰写了《净土四经总叙》《无量寿经会译叙》《观无量寿佛经叙》《阿弥陀经叙》《普贤行愿品叙》等佛学著作,并在文末署上“菩萨戒弟子魏承贯”法号。

咸丰六年春,魏源将《净土四经》的手稿寄给好友周诒朴,并在信中嘱咐他“若能刊刻流布,利益非小,子其力行毋怠。”周诒朴不负嘱托,《净土四经》终于面世。杨文会在《重刊净土四经跋》中提到,魏源出世入佛后,仍念念不忘拯救苦难众生的一片苦心。只可惜他这种采用宗教办法引导人们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仍然不能实现他救苦难民众出苦海的心愿。这就是悲剧时代给魏源带来的悲剧结果。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魏源带着对净土极乐世界的美好向往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杜庆寺住持根据魏源的遗言,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杭州南屏山的方家峪。墓前没有立碑,但他的思想丰碑却永远屹立在世人的心中。

八、魏源思想,永放光芒

魏源虽已逝去,但他生前一千多万字的著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经典名言。正是《海国图志》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使魏源的名字闪耀在中国的近代史册上。魏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的伟大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

魏源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和对维新运动的思想启蒙。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变法”,体现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自修自强”的主张,提倡国民“自强”,以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左宗棠对《海国图志》尤为推崇,1875年,他在《重刻<海国图志>叙》中,第一次明确将洋务事业与“师夷长技”思想联系在一起。叙言写道:“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艺事,末也,有迹可寻,有数可推,因者易于创也。器之精光淬历愈出,人之心思专一则灵,久者进于渐也。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西技”的热潮。例如,当时由洋务派官员举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带有近代化性质的军事和民用厂矿企业。同时,曾国藩领衔上奏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深造,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近代制造业,以及效法西方养兵练兵之法,建立新式陆军、海军。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学习和研究“西技”的成果。

甲午战争后,人们痛定思痛,从失败中反思。倡言维新变法,大力引进西学,形成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对《海国图志》的认识更为深刻。《海国图志》被三次刊印,充分说明这部著作受重视和受欢迎的程度。当时湖南维新派的机关报《湘学报》撰文指出:“魏默深之《海国图志》,……皆能灼见西人政学之源,撷其史册之精者要者,发为微言,欲更旧法”,说明维新派变法是以魏源的改革思想为基础的,揭示出魏源与维新派薪火相传的关系。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读过《海国图志》,受到过它的影响。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 “光绪五年,……乃复阅《海国图志》、 《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迫于外侮“当变法者,盖六十余年矣,然此六十余年中,可分为四届。……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林则徐乃创译西报,实为变法之萌芽。”

魏源的《海国图志》刊行后,很快传入了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尤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其思想对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著名诗人梁川星岩赋诗描述他读《海国图志》时的心情: “百事抛来只懒眠,衰躬迨及铺糜年。忽然摩眼赶快读,落手邵阳筹海篇。”

日本力主开国的志士吉田松阴,他在被囚禁期间写的读书笔记中提到:“方今俄、美、英、法,纷纷来我国,魏源之书大行于我国,吾读此记,深感于此。”

日本学者赖醇在《海国图志训译序》中指出: “清魏默深《海国图志》六十卷,綦述该博,择取而用之,其于海卫边备,必有裨益者矣。”

日本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平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佐久间象山等都读过《海国图志》,深受魏源思想的影响。佐久间象山十分赞赏魏源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这样表达与魏源思想的共鸣:“呜呼!余与魏各生异域,虽不相识姓名而诚可谓海外同志。”

日本著名学者大谷敏夫精辟地指出:“在幕末时,《海国图志》起了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的作用。”

朝鲜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实学家李圭景反复强调海防政策应该借鉴《海国图志》。

朝鲜著名学者尹宗仪受《海国图志》中有关海防思想的影响,编撰《辟卫新编》,提出了符合朝鲜国情的海防论。

朝鲜训练大将申观浩参照《海国图志》中所收录的战船、火炮等机械图本,制造火轮船、水雷炮等新式武器,打败了西洋武力的入侵。

《海国图志》的出版也很快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1847年,《中国丛报》登载了《海国图志》出版的消息,来华传教士郭实腊将其中内容摘译给英国当局,供其参考。

1847年,英国人威妥玛将《海国图志》中有关日本的部分译成英文,使欧美人大体了解日本国的情况。

1883年,英国传教士慕维廉在他的西方地理学名著《地理全志》的新版序言中指出“若《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二书颇有盛名,广行华夏。兹著是集,亦仿其意,专以外国地志为本。希中土儒林,披而获益。”重订本《地理全志》仿照《海国图志》体例,因而大受欢迎。

1994年,邵阳市人民政府、隆回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暨魏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2014年,中共隆回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别举办了纪念魏源诞辰210周年和220周年暨魏源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届研讨会的举办,吸引了国内专家学者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外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对魏源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日本著名学者藤间生大主张将魏源及其思想放入世界范围进行考察。他在《世界史上的魏源》一文中指出: “魏源思想也可以列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魏源生跨中古与近代两个时代,既是中古时代最后一位人物,又是近代最初的一位人物,其思想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历史地位。俄罗斯著名学者傅乐吉评价: “魏源——中国的但丁!”

翻开中国近代史,魏源思想涉及到哲学、经学、史学、舆地学、文学、经济、军事思想等各个领域。因此,后人评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坐言起行的改革家,具有史胆、史识、史才、史德的史学家、博古通今的经学家、造诣极深的舆地学家、诗文俱佳的文学家。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马美姣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