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时报 | 知县魏源与“魏公堤”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胡权 2023-09-12 12:55:44
 
—分享—

魏源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清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丁忧期满的魏源出任江苏兴化县的代理知县,没想到刚到任三天,就遭遇了一场严峻考验。

事情还要从兴化县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兴化县位于江苏里下河腹地,西有运堤归海五坝,东有入海五港,是里运河泄洪的重要通道,然而兴化县的地势极为低洼,如同一个大锅底,雨季极易发生内涝,若再遇到里运河开坝泄洪,兴化将瞬间成为一片汪洋。同时,因地形不利于排水,洪水常常要在兴化徘徊肆虐半年之久才会逐渐流入大海,百姓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兴化百姓种早稻,若在秋初稻子收获以后再开坝泄洪,不会影响当年的收成,百姓的灾后生活还能有些保障。但是在魏源来兴化之前的数年间,里运河的堤防工程多偷工减料,河员担心因堤坝决口而获罪,于是一涨水就开坝泄洪,完全不顾及下游尚未成熟的稻子,使得兴化连年发生饥荒,百姓苦不堪言。魏源上任的前一年,因开坝时间过早,淮扬地区稻米更是彻底绝收,幸得从四川、广东调集粮食赈灾,才不至于饿殍遍地。

此次苏中地区连降暴雨,兴化周边的河湖水位暴涨,河员又打算开坝泄洪,并且为了方便泄洪,已经将运河排水到江的水闸全部关闭。此时节气已近大暑,眼看稻子就要成熟,兴化的百姓听闻开坝泄洪的消息,忧惧不已,纷纷上堤护坝,一时民情汹汹。

魏源听闻将要开坝的消息后,立即带人赶赴现场,一面督促百姓昼夜加固运河堤坝,一面去找河员据理力争,请求延迟开坝,双方相持不下。因河员不受地方官员管辖,魏源担心自己官职较低,最后无法阻止河员,于是便连夜赶往南京两江总督行署,求见两江总督陆建瀛,希望获得他的支持。魏源抵达两江总督行署时已是半夜,守门的差役不愿为他通报。想到开坝在即,百姓们还在大堤上苦苦支撑,魏源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便不顾差役的阻拦,撸起衣袖敲响了行署门口的大鼓。一阵阵急促的鼓声将已经休息的陆建瀛惊醒,起身将魏源召入行署。魏源面见陆建瀛后,详述了事情经过,条陈利弊,请求陆建瀛速下令打开运河东岸的24道闸门放水,以减轻运河堤坝的压力,同时暂缓开运堤五坝泄洪,保障下河州县百姓当年的收成。陆建瀛听了魏源的陈述,连夜随同魏源前往兴化视察,最终决定接受魏源的请求,开东路24闸,暂缓开坝。

魏源回到兴化时,正值西风大作,倾盆大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巨浪不断冲击着运河大堤,情势万分危急。河员见状,厉声对魏源说道:若不开坝,一旦堤坝决口,恐有杀身之祸,这个责任谁来承担?魏源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愿用我的性命来换下河州县百姓的性命。说罢便冒着风雨巨浪,冲上堤坝,趴在大堤将要决口的位置,用身体堵住渗水处,官兵和百姓们见状,群情振奋,纷纷加紧护坝。从清晨到下午,魏源一直坚守在堤上,期间身体屡次被巨浪掀起,以至于整个人都漂在水面上,十分危险,大家劝他下来稍事休息,但他不为所动。直到黄昏时分,风浪渐渐平息,魏源才从堤坝上下来。因长时间泡在水中,又被暑热时节的暴雨所激,50多岁的魏源几近虚脱,眼睛红肿如桃,见者无不感动落泪。陆建瀛也为魏源执着为民的精神所感动,叹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

在魏源的带领下,10余万人参与加固堤坝,运河大堤最终安然无恙,开坝泄洪的时间也延迟至稻谷收割完毕之后。这一年,兴化的稻子获得了丰收,百姓们都十分感念魏源的恩情,将这些稻子称为“魏公稻”。事后,陆建瀛还采纳了魏源的建议,专门奏请朝廷同意,规定以后水位上涨,要首先加筑堤防,不得动辄开坝泄洪,即便必须开坝,也要等过了处暑节气,庄稼收割完成之后,并将其定为法律条文刻在石头上,公之于众。

虽然这次护坝最终保住了百姓的收成,但是肆虐的洪水仍然是魏源的一块心病。此后,魏源多次亲自带人进行实地勘察,寻找抵御洪水的方法。经过一番研究,魏源发现,旧时除了运河的东堤之外,还曾有一条西堤用来抵御秋汛,只是因年久失修而逐渐荒废,倘若能复建西堤,洪水对东堤的冲击就会大大减轻,从而既能保障上河各州县的安全,又能缓解频繁开坝对下河州县所造成的伤害,于是魏源专门写了一封《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呈送给陆建瀛,请求复建西堤,陆建瀛阅后,同意了魏源的建议,上奏朝廷并获准,由魏源负责西堤的修建工作。西堤建成后,百姓多蒙其利,将这条堤坝称为“魏公堤”。

兴化的百姓们十分敬重魏源,撰写了许多诗词来歌颂魏源的功德,还打算集资为魏源修建一座生祠,但是被魏源坚决劝阻。后来魏源改到高邮任职,兴化的百姓们并没有忘记这位亲民爱民的好官,“魏公稻”“魏公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魏源去世后,兴化的百姓将魏源的牌位供奉于兴化的范文正公祠堂,以表崇敬和怀念之情。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