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县域经济报 | 产业之路怎么走 以特富农是关键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县域经济报 编辑:胡权 2020-12-01 08:14:50
 
—分享—

稳定脱贫致富,找到相符合的产业是关键之举,只有特色产业做起来了,群众才能稳定增收,彻底摆脱相对贫困的困扰。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全年气候凉爽,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病害虫少,土壤富含硒元素,该乡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走出了“中药材种植、高山生态果蔬种植、民俗旅游”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到2019年底,全乡6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882户3294人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8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240元,平均贫困率由2018年的2.86%下降到2019年的0.6%。2019年脱贫攻坚考核在全县排名第一。

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通过产业扶贫以来,金银花成了虎形山瑶族乡家家户户的必种产业,也是该乡中药材的支柱产业。一直以产量高、质量上乘而闻名。目前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市值在1亿元以上,生产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的比比皆是,主销广西、广东、四川、安徽等地。主要品种有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忍冬和山银花等,其中灰毡毛忍冬是主栽品种。

大托村通过产业扶贫精准帮扶以来,率先推行金银花品种改良,在科技示范户伍先权等人的带动下,在大托村旺族组推广高位嫁接品改200亩“花王”示范基地,金银花年产值达到100余万元。并辐射带动全村群众进行金银花品改820余亩,覆盖贫困户50余户,单这一项就实现每户每年群众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远远超过了贫困线。

以“两豆”(四季豆、土豆)为主的高山延季蔬菜产业。当低海拔地区的群众正在为某种蔬菜的销售发愁时,虎形山的延季节蔬菜正开始走向市场,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供不应求。虎形山瑶族乡独特的土壤气候优势为发展高山延季生态蔬菜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9年,该乡利用崇木凼、茅坳等村在海拔1400余米的高山上一片1600余亩的荒地,实施“坡改梯”项目,引进湖南长运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该基地发展蔬菜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依托该公司在长沙吉星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3家直销店和成熟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模式,种植的四季豆、花菜、西葫芦等蔬菜获得了丰收。

虎形山瑶族乡高山延季蔬菜基地

虎形山瑶族乡高山延季蔬菜基地

因地制宜的富硒农产品产业。按照“互联网+”模式实施“定制农业”示范项目,通过带动当地新型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2015年,学校驻村干部在白水洞村开展“种植户+资金+技术+渠道”高山富硒水稻种植试验与示范。种植初期,采取众筹模式与订单式生产。湖南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组织爱心家庭参与众筹保障项目正常运转经费;组织生物学院专家研发靶向防虫技术避免有害农药介入;组织化学化工学院专家研制富硒叶面肥提高水稻富硒能力;组织设计艺术学院专家开展产品包装设计;联合校友企业开拓和培育销售市场,构建完整产销链条。由项目组免费向种植者提供种药肥等农资和种植技术,并按高于市场价30%价格回购稻谷。2016年,指导村民成立隆回县九凤白水洞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高山富硒水稻的种植加工,并将工作队包装设计、种植技术等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2018年,合作社带领72户种植户(其中贫困户27户,124人)种植富硒水稻205亩。湖南大学校工会通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定向采购白水洞村富硒大米80余万元。同时从2018年起,湖南大学每年对口隆回县开展以购代捐消费扶贫定向采购农副产品1000万元。

虎形山瑶族乡境内旅游、林木、中药材、花岗岩等资源丰富,特别是民俗和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奇特婚葬俗、传统民族节日“讨念拜”、“讨僚皈”、全木民舍建筑、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瑶语、“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等独特民俗;有大片奇山异石、参天古木、幽深险峻的峡谷飞瀑、大地艺术的花瑶梯田,3万亩金银花海、绿野仙踪的茫茫竹林等秀丽自然风光。拥有花瑶挑花和呜哇山歌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传统节日“讨僚皈”和花瑶婚俗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山歌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乡镇。

2020年8月26日,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大花瑶景区开幕

2020年8月26日,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大花瑶景区开幕

近几年来,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旅游资源,随着旅游扶贫的兴起,逐渐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而虎形山瑶族乡,也从那个鲜为人知的荒凉之地变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而柴火熏制的猪血丸子和腊肉等特色腊制品,因气候和火候的原因形成独特的风味,早已声名远播。游客“赏瑶乡山水、品农家腊肉”已成为一种时尚。“游客最喜欢吃我家的腊肉,百吃不厌,吃完都还记得买些回去。”大托村贫困户伍定军,近年通过扶贫帮扶在自家开起了“农家乐”,游客对他地道的农家菜和农家口味赞不绝口,旅游旺季座无虚席,每天纯收入2000元以上。(记者 陈虹桥)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县域经济报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