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的脱贫智慧】一条板凳就是一堂简易的扶贫课 ——隆回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权 2020-11-22 14:58:33
 
—分享—

隆回新闻网讯(通讯员  曾江慧)隆回县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隆回县残障儿童的康复及教育重任,由于学校教师有限,平时的工作安排比较紧,他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去送教,下班后、双休日,他们大多都在送教的路上,夏天他们头顶烈日、冬天他们冒着严寒,为的是能让那些重度先天患脑瘫、智残、肢残等不能去学校上学的孩子,也能如其他学生一样,接受教育。

一点收获倾注无限爱心

该校送教的10名特殊儿童中,4个重度脑瘫,3个重度自闭症、1个肢残疾、2个多重障碍,其中3个孩子10多岁了还不能坐,根据孩子的不同症状,送教老师制定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戴某属于重度脑瘫儿童,经常会大吵大闹,乱扔玩具,情绪极不稳定,有时她会蒙住头,教她说“小熊”,她偏说“小猫”。经多次强化训练,毫无效果,老师们改变方法,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使她感受温暖和安全感,渐渐稳定她的情绪,老师的衣服上时常会留下唾液鼻涕痕迹。每当这时,他们家人的眼中总会涌动着欣慰与感激,通过努力,学生的情绪稳定了很多,每次看到儿子们笑得很开心,家长们也热情多了。刘某是多重障碍儿童,智力低下,多动症也很严重,经常到处跑,家里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好几次去他家里都不见他的踪影,老师只能到处找他,有一次是寒冷的冬天,在一条小溪边找到了他,他的鞋子和袜子甚至裤子都湿了一大半,送教的三个人一个人开着车去街上给他买袜子和鞋子,一个人努力安抚他的情绪,带他一起听音乐,给他吃零食,给他换上了新袜子,干净的鞋子,他的家人被我们的爱心与耐心深深地打动了。

学生进步就是老师的进步

记不清是第几次踏上送教的路途,每月两次的送教占据了老师的休息时间及双休日,但老师们从来都无怨无悔。第九小组的送教扶贫队负责10个学生的送教,学生们分布在金石桥、鸭田等边远地区以及远程送教的益阳和长沙等地。每一次送教从早上7:00出发晚上19:00返回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没有老师抱怨辛苦,老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是谁又进步啦,谁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紫阳村的纪某是一位肢体残疾的小男孩,从小跟随母亲长大,父亲因故在监狱服刑,母子二人从小相依为命,每次送教的3个小时里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每一次都能看到他的进步。学生们等待着送教老师的到来,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关怀和温暖。一次次的期盼一次次的相遇,学生得到了关爱,老师们也获得成长。肢体、智力多重残疾的阳某家住偏远山区,家庭极度贫困,走路颠簸,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语言能力,脾气暴躁。每次送教往返路程100多公里。三位老师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记得有一次,教他写数字1,由于他的右手残障,他只能用左手,书写不方便,老师握住他的手一笔一画的教他,在教他说1的时候,他却望着别处,集中不了注意力,我们反复的教,一遍又一遍,老师的耐心让一旁的妈妈感动不已。一节课教授的内容很少,效果并不明显,但临行前他却能向老师挥手告别,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不愿离别的心情,这样无声的语言给了送教老师莫大的信心。

一根板凳就是一堂扶贫课

为保障每一位残障儿童接受合适的教育,该校承担了全县26个乡镇的残障儿童摸底工作。何良瑞老师与刘绍榆老师主动承担了有隆回“西藏”之称的小沙江、麻塘山、虎形山三个高寒偏远的乡镇。由于地势海拔高,终日雾气缭绕,能见度极低,大白天打着车灯,缓慢爬行在崎岖的山路上。稍不留神就可能翻入深山谷底,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差,教师们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时搬来一条板凳就是一个简易的课堂、这些重症学生,大多家里都是贫困户,每次去送教时,经常就是拿板凳充当课桌,往地上一蹲就是一个小时,但老师们都不言苦。送教送的不只是“教”,送的是关爱、幸福与快乐。从特殊学校到特殊儿童家的路上留下了送教老师的汗水与脚步,然而他们毫无怨言,他们为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骄傲,他们说:“那是因为耕耘与收获是并存的,老师的付出换来了特殊儿童的进步,迎来了特殊儿童家长的笑颜,这就是送教老师的动力。”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