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 | 王小梅:尝梅赏梅两相美

来源:《望云峰》2022年第2期 编辑:卢春玲 2023-03-13 15:43:28
 
—分享—

“梅,枂也,可食。”(《说文》)梅字最早出现于金文,“某”是其本字,象形是木上结一颗果实。待其本义消失后,篆文在木字旁加个“每”字,另造“梅”字代替“某”字,“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妇女生育,表示孕妇喜欢吃的酸甜果子。因“从木每声”后世将其列为形声字,并取梅酸果之名,事实上青梅酸涩,熟梅酸中带点香甜味。

“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山海经·中山经》),梅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人类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果树,是食果而非赏花。《诗经》中有关梅的共有四则,其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及“墓门有梅”(《陈风》),秦、陈之梅皆今之楠树。“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小雅·四月》)意谓山有美善之草,因生在梅粟之下,人取其实,而受到蹂践,使不得蕃茂;取喻因上多赋歙,致使弱民更加穷困,表达百姓心中酸楚。“召南、摽有梅”以梅树上的酸果,从留七成、三成到收成要用簸箕;取喻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写尽剩女的期待,“迨(待)其谓之”,冀望开口约定,已是急不可耐,感情色彩不断地加深。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盐,咸;梅,醋。要作五味调和的羹汤,羹须咸醋以和之,此典故乃殷高宗命傅说为相的言辞,后来因用以称美相业,调和鼎鼐的言辞。“醢酱、桃诸、梅诸、卵盐。”(《礼记·内则》)“梅诸”,王肃曰:“诸,菹(形声)。”其本义即腌菜藏梅,已属梅酱及梅干的作法。“煮梅为豆实也”(《大戴礼记·夏小正》),意谓煮梅盛于木豆中当祭品。综上所述,商周时期野生或栽培的梅果,是用来做调味品,及制作梅干、梅酱用于祭祀和食用。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倾斜)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龚自珍)从尝梅进入赏梅阶段,是由魏晋到清末,将梅花的形象特征,以文学艺术的手法一路铺陈而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诗中有画,诗画本一体,“山园小梅”枝桠横斜,水月相衬,又以“疏影”、“暗香”写梅,形神兼备,可说曲尽梅之风姿,日后只要提及二词,就让人联想到梅花,也成了词牌名。窗外瑞雪纷飞,若有花枝俏,“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故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宋·陆凯),“一枝春”耐人寻味,引人联想。诗人善于炼字,不直言梅,而将梅花和早春的意象联结。

“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宋·欧阳修),别瞧梅树老干衰败到不成样子,时节一到,忽儿横出一两条枝桠,三两片绿叶直窜,哪怕是严冬,白花却凌寒独自开,暗香浮动,方知梅花香味自苦寒来。“冰作骨,玉为容,常年鬓云松”,及“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宋·辛弃疾),梅花能傲雪耐寒,独入清香,文人将此种孤高绝俗精神,比兴成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宋·王淇),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幽谷或水驿荒村,文人受到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又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唐。张九龄),梅花凌霜傲雪,然饱受严寒欺凌、风吹雪虐,无耐因花蒂弱,独开独落,弱蕾零落在岁末孤枝下,此种弱质负面的印象,其中蕴含着那份幽独寂寥、冷清荒寒的感觉,对仕途受挫,抱负不能伸展的志士,唯有吟诗顾影自怜了。

揆诸梅的发展,从《山海经》的灵山梅“种”,《诗经》、《尚书》的梅“实”,《礼记》的梅“祭”,皆偏重在“尝”的民生食用价值上。自南北朝、唐、宋到明清,对梅在文学艺术的表现,除部份画作外,大部份侧重在诗词歌赋的抒发,文人墨士会寄寓在自身感受中,将梅比兴成“高洁君子”、“袅娜美人”、“一枝春”、“落梅自怜”、“梅花驿使”、“隐者高士”,将梅花的自然美、人文美、意象美,穿透整个中国历史文化轴心。综观梅花,花色在“洁”,果味在“酸”,体态在“曲”,神韵在“清”。总结出一个概念,就是个“美”!

来源:《望云峰》2022年第2期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